13041
緬梔
學名:Plumeria rubra L.
科名:夾竹桃科 (Apocynaceae)緬梔屬(Plumeria)
別名:雞蛋花、蛋黃花、鴨腳木、緬梔子、雞卵花、印度素馨、鹿角樹、番仔花、番花、大季花。
英文名稱:Mexican Frangipani, Pagoda Tree, Temple Tree
分布:臺灣各地觀賞栽培
形態:落葉性喬木,株高約3-5公尺,樹皮灰白。枝粗大,肉質,具乳汁。葉密生於枝端,葉片長披針形,大形葉,葉片長 20-30 公分,寬 5-10 公分,闊披針形或長橢圓形,葉基楔形漸銳尖,葉尖漸銳尖,葉全緣,有柄,側脈 25-35 對,互相平行,脈端近葉緣處彼此連接,冬季落葉。聚繖花序,花頂生,多數,具長花軸;花萼細小,深 5 裂;花冠漏斗形,長 5-6 公分,5 裂,裂片約為冠筒的 3 倍長,橢圓形,作迴旋覆瓦狀排列,外部乳白色,中心及基部為黃色,具芳香;雄蕊 5 枚,著生於冠筒基部,極為細小;子房半下位。果實雙骨葖果,雙生條柱形,長約 15-25 公分,熟後側裂;種子多數,褐色,扁凹狀。花期5-8月。
繁殖方法:種子或扦插
利用部位:全株
效用:利濕消腫、解毒抗菌
緬梔最早被發現命名的是紅花品種,學名為 P. rubra;「雞蛋花」之名最初單指學名為 P. rubra var. acutifolia 的白花黃心品種,由其白色花瓣中心暈染出的鵝黃色彩,如蛋白包裹蛋黃般,今則泛指所有的同種植物,亦有人稱為蛋黃花。緬梔屬全球約有5000種。一般作觀賞用途。緬梔原產於西印度群島、中美洲 、南美洲,目前則已經遍布全世界亞熱帶及熱帶地方。台灣於1910 年引進栽種,多栽植於庭院、公園及校園內,作為觀賞用,其樹姿優美,開花美麗,非常適合作為庭園美化,若盆栽則需用大盆栽種。緬梔在冬天時葉片會掉落,光禿禿的粗肥綠色樹枝像極鹿角,故稱為鹿角樹。
在藥用上,緬梔的花其性味甘、平、氣香,具有潤肺解毒、止咳之效,可治腸炎、痢疾、消化不良、小兒疳積、傳染性肝炎、支氣管炎、濕熱下痢、裏急後重及預防中暑等。其亦為涼茶五花茶的主要材料之一。所分泌的白色乳液,外敷可治疥瘡、紅腫等症,但誤服乳液會導致嘔吐、噁心、發燒、腹瀉、心跳加速、嘴唇紅腫等。其葉片可煮水治感冒,但因枝葉含乳汁,現今少用。另外,緬梔花可提取香精供製造高級化妝品、香皂及食品添加劑使用。在夏威夷女孩常將緬梔花串成花環佩帶裝飾。
現代研究,花朵所含成分有linalool、β-linalool、cis-geraniol、trans-nerolidol、phenylacetaldehyde、β-phenylethanol、α-terpineol等。根含有plumericin、iso- plumericin、plumieride等。葉含有plumieride、glucoside等。樹皮含α-amyrin、β-amyrin 、β-sitosterol 、scopoletin、plumieride等。plumieride具有瀉下作用。
緬梔性喜充足日照、富含有機質、排水良好之壤土或砂質壤土,微酸性土壤更佳。日照不足,其枝條變纖細脆弱,樹型會傾向多陽的一面,不易開花。水份不足時會停止生長,開花枝甚或枯萎。但過於潮濕會引起根腐病。繁殖的方法可用種子、扦插、壓條。成熟植株修剪可增進其樹型圓滿,修剪適當時機在春天及新葉長出前。
參考資料:
(1)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II) p7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2)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1) p159台北南天書局
(3)維基百科
(4)拈花惹草集
http://cshuang2.blogspot.tw/2013/10/blog-post_9011.html
學名:Plumeria rubra L.
科名:夾竹桃科 (Apocynaceae)緬梔屬(Plumeria)
別名:雞蛋花、蛋黃花、鴨腳木、緬梔子、雞卵花、印度素馨、鹿角樹、番仔花、番花、大季花。
英文名稱:Mexican Frangipani, Pagoda Tree, Temple Tree
分布:臺灣各地觀賞栽培
形態:落葉性喬木,株高約3-5公尺,樹皮灰白。枝粗大,肉質,具乳汁。葉密生於枝端,葉片長披針形,大形葉,葉片長 20-30 公分,寬 5-10 公分,闊披針形或長橢圓形,葉基楔形漸銳尖,葉尖漸銳尖,葉全緣,有柄,側脈 25-35 對,互相平行,脈端近葉緣處彼此連接,冬季落葉。聚繖花序,花頂生,多數,具長花軸;花萼細小,深 5 裂;花冠漏斗形,長 5-6 公分,5 裂,裂片約為冠筒的 3 倍長,橢圓形,作迴旋覆瓦狀排列,外部乳白色,中心及基部為黃色,具芳香;雄蕊 5 枚,著生於冠筒基部,極為細小;子房半下位。果實雙骨葖果,雙生條柱形,長約 15-25 公分,熟後側裂;種子多數,褐色,扁凹狀。花期5-8月。
繁殖方法:種子或扦插
利用部位:全株
效用:利濕消腫、解毒抗菌
緬梔最早被發現命名的是紅花品種,學名為 P. rubra;「雞蛋花」之名最初單指學名為 P. rubra var. acutifolia 的白花黃心品種,由其白色花瓣中心暈染出的鵝黃色彩,如蛋白包裹蛋黃般,今則泛指所有的同種植物,亦有人稱為蛋黃花。緬梔屬全球約有5000種。一般作觀賞用途。緬梔原產於西印度群島、中美洲 、南美洲,目前則已經遍布全世界亞熱帶及熱帶地方。台灣於1910 年引進栽種,多栽植於庭院、公園及校園內,作為觀賞用,其樹姿優美,開花美麗,非常適合作為庭園美化,若盆栽則需用大盆栽種。緬梔在冬天時葉片會掉落,光禿禿的粗肥綠色樹枝像極鹿角,故稱為鹿角樹。
在藥用上,緬梔的花其性味甘、平、氣香,具有潤肺解毒、止咳之效,可治腸炎、痢疾、消化不良、小兒疳積、傳染性肝炎、支氣管炎、濕熱下痢、裏急後重及預防中暑等。其亦為涼茶五花茶的主要材料之一。所分泌的白色乳液,外敷可治疥瘡、紅腫等症,但誤服乳液會導致嘔吐、噁心、發燒、腹瀉、心跳加速、嘴唇紅腫等。其葉片可煮水治感冒,但因枝葉含乳汁,現今少用。另外,緬梔花可提取香精供製造高級化妝品、香皂及食品添加劑使用。在夏威夷女孩常將緬梔花串成花環佩帶裝飾。
現代研究,花朵所含成分有linalool、β-linalool、cis-geraniol、trans-nerolidol、phenylacetaldehyde、β-phenylethanol、α-terpineol等。根含有plumericin、iso- plumericin、plumieride等。葉含有plumieride、glucoside等。樹皮含α-amyrin、β-amyrin 、β-sitosterol 、scopoletin、plumieride等。plumieride具有瀉下作用。
緬梔性喜充足日照、富含有機質、排水良好之壤土或砂質壤土,微酸性土壤更佳。日照不足,其枝條變纖細脆弱,樹型會傾向多陽的一面,不易開花。水份不足時會停止生長,開花枝甚或枯萎。但過於潮濕會引起根腐病。繁殖的方法可用種子、扦插、壓條。成熟植株修剪可增進其樹型圓滿,修剪適當時機在春天及新葉長出前。
參考資料:
(1)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II) p7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2)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1) p159台北南天書局
(3)維基百科
(4)拈花惹草集
http://cshuang2.blogspot.tw/2013/10/blog-post_9011.html
相關照片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100%
我喜歡:0%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lily(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6/07/28
常見的美麗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