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耆草
學名︰Achillea millefolium Linn.
科名:菊科(Asteraceae)蓍屬(Achillea)
英文名稱:Common Yarrow, Yarrow, Milfoil, Western Yarrow
中文別名:千葉蓍、洋花蓍、鋸草、歐蓍、蚰蜒草、鋸齒草、西洋蓍草、羽衣草、蓍、洋蓍草、蜈蚣草、一支篙、一苗篙、亞羅(yarrow)
藥用部位:花、葉及全草皆可入藥。
功效作用:清熱解毒、和血調經。治癰癤腫毒、跌打損傷、痔瘡出血、月經不調。
洋耆草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約50-100公分,被毛,莖直立。根生葉具有柄,莖生葉則無柄,葉互生,葉片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2-3回羽狀分裂,裂片細小,細淺裂,先端銳尖。頭狀花序組合形成繖房狀,每個頭狀花周圍具有4-6枚較大形之舌狀花,雌性,白花或粉紅色,橢圓形或卵形,中間為管狀花筒狀,兩性。蒴果扁圓形,具翼。花果期 6-9月。
人類使用洋耆草的歷史相當久,據考古發現,在伊拉克北部考古遺址發現六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花葬洞穴,於骸骨附近所收集到的土壤分析,發現8種開花植物的花粉,而洋耆草就是其中之一,至今此草藥仍為人類所使用。蓍草常作為占卜之用,如在蘇格蘭就被認為具有驅除惡靈之力量,故用來占卜或作為護身符,此在中國《易經》中亦記載,古代伏羲氏常以乾燥的蓍草莖為占卜工具,《博物志》記載:「蓍千歲而三百莖,其本已老,故知吉兇。」。另外,在古希臘神話中,據傳阿基里斯就是利用此植物汁液來治療腳傷,故洋耆草又以「軍隊的藥草」為人所熟知,而其學名Achillea 就是以阿基里斯來命名。印第安人會使用洋耆草來止血、抗發炎、抗筋攣、排汗利尿、並緩和發燒各類喉嚨咽喉發炎及膀胱炎等,其可紓緩經痛,而在精油使用上,常作為扭傷或挫傷用油。此草藥在人類生活中為常用藥用植物,用來強身治病,也作為改善經痛之藥材,在中世紀的歐洲開始添加在啤酒、葡萄酒及食品上,更以嫩芽作為蔬菜烹調食物或作湯品。
洋耆草全草皆可入藥,適用於各種炎症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肺炎、胃炎等,具消炎、抗菌、促進血液循環、抗過敏、止血、降血壓、退熱、利尿、消化、增強免疫功能等。新鮮葉片可用於止血及治療外傷,一般於夏、秋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全草主要含愈創木內脂類成分,如α-過氧千葉蓍酯(a-peroxyachifolid),β-過氧異千葉蓍酯(β-peroxyisoachifolid)等。三萜類成分,如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偽蒲公英甾醇(pseudotaraxasterol)等。黃酮類成分,如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等。地下部分尚含生物鹼類化合物。西洋蓍草蒸餾後所得的精油為天藍烴(azulene),顏色為美麗的藍色,此成分非常清涼,具有強力消炎效果。菊科中一般常利用花朵蒸餾方式來萃取精油,如德國洋甘菊、羅馬洋甘菊、摩洛哥洋甘菊、土木香、西洋蓍草、南木蒿、永久花等,價格高昂。洋耆草精油使用上應注意控制使用劑量,過量會產生皮膚過敏現象,長期使用會產生暈眩、反胃等狀況,且孕婦禁止使用。
洋耆草分布在蒙古、伊朗、歐洲、俄羅斯、非洲以及中國大陸的東北、內蒙古、新疆等地,生長於海拔200公尺至2,300公尺的地區,多見於濕草地,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臺灣有零星藥用試驗栽培或觀賞種植。其耐寒,喜日照與弱鹼性土壤,適合栽培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與日照充足之環境。發芽適温為15-20℃,於春秋季以分株方式或是播種繁殖,保持土壤濕潤,約一周左右可發芽。其生長適温為5-25℃,故夏季炎熱多雨,其下部葉片常會枯黄,應修剪並注意排水狀況。
參考資料:
(1)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3) 洋蓍草 p228 台北南天書局
(2)中國植物誌 第76(1)卷 010頁PDF http://frps.eflora.cn/frps/Achillea%20millefolium
(3)香港浸會大學 中醫藥學院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4) http://www.earthlove.com.tw/ingredient/230
(5) 維基百科
(6) https://starskang.com/2009/02/18/%E5%8D%83%E8%91%89%E8%93%8D-%E8%A5%BF%E6%B4%8B%E8%93%8D%E8%8D%89-yarrow/
學名︰Achillea millefolium Linn.
科名:菊科(Asteraceae)蓍屬(Achillea)
英文名稱:Common Yarrow, Yarrow, Milfoil, Western Yarrow
中文別名:千葉蓍、洋花蓍、鋸草、歐蓍、蚰蜒草、鋸齒草、西洋蓍草、羽衣草、蓍、洋蓍草、蜈蚣草、一支篙、一苗篙、亞羅(yarrow)
藥用部位:花、葉及全草皆可入藥。
功效作用:清熱解毒、和血調經。治癰癤腫毒、跌打損傷、痔瘡出血、月經不調。
洋耆草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約50-100公分,被毛,莖直立。根生葉具有柄,莖生葉則無柄,葉互生,葉片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2-3回羽狀分裂,裂片細小,細淺裂,先端銳尖。頭狀花序組合形成繖房狀,每個頭狀花周圍具有4-6枚較大形之舌狀花,雌性,白花或粉紅色,橢圓形或卵形,中間為管狀花筒狀,兩性。蒴果扁圓形,具翼。花果期 6-9月。
人類使用洋耆草的歷史相當久,據考古發現,在伊拉克北部考古遺址發現六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花葬洞穴,於骸骨附近所收集到的土壤分析,發現8種開花植物的花粉,而洋耆草就是其中之一,至今此草藥仍為人類所使用。蓍草常作為占卜之用,如在蘇格蘭就被認為具有驅除惡靈之力量,故用來占卜或作為護身符,此在中國《易經》中亦記載,古代伏羲氏常以乾燥的蓍草莖為占卜工具,《博物志》記載:「蓍千歲而三百莖,其本已老,故知吉兇。」。另外,在古希臘神話中,據傳阿基里斯就是利用此植物汁液來治療腳傷,故洋耆草又以「軍隊的藥草」為人所熟知,而其學名Achillea 就是以阿基里斯來命名。印第安人會使用洋耆草來止血、抗發炎、抗筋攣、排汗利尿、並緩和發燒各類喉嚨咽喉發炎及膀胱炎等,其可紓緩經痛,而在精油使用上,常作為扭傷或挫傷用油。此草藥在人類生活中為常用藥用植物,用來強身治病,也作為改善經痛之藥材,在中世紀的歐洲開始添加在啤酒、葡萄酒及食品上,更以嫩芽作為蔬菜烹調食物或作湯品。
洋耆草全草皆可入藥,適用於各種炎症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肺炎、胃炎等,具消炎、抗菌、促進血液循環、抗過敏、止血、降血壓、退熱、利尿、消化、增強免疫功能等。新鮮葉片可用於止血及治療外傷,一般於夏、秋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全草主要含愈創木內脂類成分,如α-過氧千葉蓍酯(a-peroxyachifolid),β-過氧異千葉蓍酯(β-peroxyisoachifolid)等。三萜類成分,如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偽蒲公英甾醇(pseudotaraxasterol)等。黃酮類成分,如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等。地下部分尚含生物鹼類化合物。西洋蓍草蒸餾後所得的精油為天藍烴(azulene),顏色為美麗的藍色,此成分非常清涼,具有強力消炎效果。菊科中一般常利用花朵蒸餾方式來萃取精油,如德國洋甘菊、羅馬洋甘菊、摩洛哥洋甘菊、土木香、西洋蓍草、南木蒿、永久花等,價格高昂。洋耆草精油使用上應注意控制使用劑量,過量會產生皮膚過敏現象,長期使用會產生暈眩、反胃等狀況,且孕婦禁止使用。
洋耆草分布在蒙古、伊朗、歐洲、俄羅斯、非洲以及中國大陸的東北、內蒙古、新疆等地,生長於海拔200公尺至2,300公尺的地區,多見於濕草地,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臺灣有零星藥用試驗栽培或觀賞種植。其耐寒,喜日照與弱鹼性土壤,適合栽培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與日照充足之環境。發芽適温為15-20℃,於春秋季以分株方式或是播種繁殖,保持土壤濕潤,約一周左右可發芽。其生長適温為5-25℃,故夏季炎熱多雨,其下部葉片常會枯黄,應修剪並注意排水狀況。
參考資料:
(1)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3) 洋蓍草 p228 台北南天書局
(2)中國植物誌 第76(1)卷 010頁PDF http://frps.eflora.cn/frps/Achillea%20millefolium
(3)香港浸會大學 中醫藥學院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4) http://www.earthlove.com.tw/ingredient/230
(5) 維基百科
(6) https://starskang.com/2009/02/18/%E5%8D%83%E8%91%89%E8%93%8D-%E8%A5%BF%E6%B4%8B%E8%93%8D%E8%8D%89-yarrow/
相關照片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1%
我喜歡:18%
很實用:7%
夠新奇:0%
普普啦: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lily(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5/10/07
哇~使用歷史這麼久!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10
好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10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