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465
雞屎藤
學名:Paederia scandens (Lour.) Merr.
科名:茜草科(Rubiaceae)雞屎藤屬(Paederia)
別名:牛皮凍、雞矢藤、雞香藤、紅骨蛇、仁骨蛇、白雞屎藤、五德藤、斑鳩飯、主屎藤、皆治藤、臭藤根、臭藤、臭腥藤、雞糞藤、解暑藤、狗屁藤、毛葫蘆、五香藤、清風藤,臭雞矢藤、Da'kkeru(排灣)。
分布:在台灣全境平地至低海拔山地。
形態:多年生常綠藤本植物,莖伸長,多為右旋性纏繞,長可達3 公尺以上,多分枝;小枝光滑無毛,綠色。單葉對生,長橢圓狀披針形至橢圓狀卵形,長4-12公分,寬2.5-5.5公分,先端銳尖,基部圓或心形,紙質,全緣;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背面淡綠色;表裡兩面皆光滑無毛,或疏生毛茸;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每邊6-9枚及細脈皆略明顯而細緻;葉柄長1-5公分,圓柱形,光滑無毛茸;托葉三角形,早落性。聚繖花序,腋生,花多數,再由多數的聚繖花序排列為圓錐花序狀;花序長5-15公分;苞片小,早落性;花萼壺形,先端 5 齒裂或全裂;花冠闊筒狀或細長筒狀,長1-1.5公分,外面白色,有毛茸,內面粉紅色或暗紫色,有絨毛或白色腺毛,先端 5 裂;裂片卵形,先端鈍;雄蕊 5 枚,不伸出冠筒外;花絲線形,下半部與冠筒相連,先端離生;花藥長橢圓形,背生;子房下位,2 室,每室有胚珠 1 枚;柱頭 2 裂,頭狀。果實為核果,球形,有光澤,先端有殘存的花萼,具 2 枚分核;種子 2 枚,多少為扁平。花期夏、秋季。
繁殖方法:種子和扦插繁殖
利用部位:全草
效用:袪風利濕、消食化積、消炎止咳、活血止痛。
原產於東南亞各地及中國、台灣、琉球、韓國、日本等地。雞屎藤分布很廣,除了一般人家菜園栽培,在平野、林緣、甚至海岸附近都可見其蹤跡。因全草有如雞屎之特異氣味,故名雞屎藤。很多人對其特殊的腥臭味敬而遠之,尤其在揉搓其新鮮莖葉後,正因為這種刺鼻之氣味而得名,又稱牛皮凍。但若將其曬乾後,臭味會轉變為香氣,故又名雞香藤。其小巧的鐘形花,外白內深紫或紫紅非常美麗而引人注意,此植物在金門亦是普遍的野花,早期醫藥不發達時代,會用雞屎藤再加其它的中藥,煮成香噴噴的雞屎藤飯,促進小孩的成長發育,或用雞屎藤燉雞湯,其風味獨特、香氣四溢,具有祛風活血、鎮痛解毒及治療感冒的功效。其莖葉與米水磨可作成粿食,具有特殊風味;莖汁液可嚼飲,有甜味。原住民族也使用廣泛,布農族會將生葉微烤後貼於額部治頭痛;將葉及嫩莖嚼後食其汁治齒痛;或將根搗碎後敷於患部,治毒蟲咬傷。達悟族取生葉貼於頭部或腹部,治疼痛。
雞屎藤可作為水土保持植物或綠廊植物。在藥用上,其性味甘、微苦、平,具有袪風利濕、消食化積、消炎止咳、活血止痛之效,可治黃疸、積食飽脹、經閉、痢疾、胃氣痛、風濕疼痛、泄瀉、肺癆咳血、頓咳、消化不良、小兒疳積、氣虛浮腫等;外用治皮膚炎、溼疹、瘡瘍腫毒、毒蛇咬傷、毒蟲螫傷;其汁液可治毒蟲螫傷、凍瘡。現代研究,全草含有單帖苷類:asperuloside、paederoside、scandoside、paederosidic acid、deacetylasperuloside等,尚含有γ-sitosterol、熊果素(arbutin)等,有鎮痛作用,對關節炎有抑制作用。
在清明節時客家人有吃寒食的傳統習俗,這一天禁起爐火,只吃寒食,即事先蒸煮好的熟食,如用雞屎藤製成草仔粿,又叫「清明仔」,草仔粿表面黑黑綠綠的斑點,吃起來滿口清香帶有回甘,是客家人的應節小吃。
雞屎藤生性強健,喜溫暖多濕的環境,耐旱,栽培以土壤肥沃、深厚、濕潤的砂質壤土為佳,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肥沃的腐植質壤土和砂質壤土較好。用種子和扦插繁殖。在10-11月採成熟果實,堆積腐爛,搓去果皮,用濕沙貯藏備用,於隔年3-4月播種;扦插繁殖於春季選2年生的老莖藤,剪成25-30cm長,有3節以上的插穗扦插繁殖,填土壓緊,注意淋水,保持土壤濕潤。
參考資料:
(1)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II) p167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2)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1) p206 台北南天書局
(3)香港浸會大學 中醫藥學院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4)台灣原住民藥用植物文化之旅
學名:Paederia scandens (Lour.) Merr.
科名:茜草科(Rubiaceae)雞屎藤屬(Paederia)
別名:牛皮凍、雞矢藤、雞香藤、紅骨蛇、仁骨蛇、白雞屎藤、五德藤、斑鳩飯、主屎藤、皆治藤、臭藤根、臭藤、臭腥藤、雞糞藤、解暑藤、狗屁藤、毛葫蘆、五香藤、清風藤,臭雞矢藤、Da'kkeru(排灣)。
分布:在台灣全境平地至低海拔山地。
形態:多年生常綠藤本植物,莖伸長,多為右旋性纏繞,長可達3 公尺以上,多分枝;小枝光滑無毛,綠色。單葉對生,長橢圓狀披針形至橢圓狀卵形,長4-12公分,寬2.5-5.5公分,先端銳尖,基部圓或心形,紙質,全緣;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背面淡綠色;表裡兩面皆光滑無毛,或疏生毛茸;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每邊6-9枚及細脈皆略明顯而細緻;葉柄長1-5公分,圓柱形,光滑無毛茸;托葉三角形,早落性。聚繖花序,腋生,花多數,再由多數的聚繖花序排列為圓錐花序狀;花序長5-15公分;苞片小,早落性;花萼壺形,先端 5 齒裂或全裂;花冠闊筒狀或細長筒狀,長1-1.5公分,外面白色,有毛茸,內面粉紅色或暗紫色,有絨毛或白色腺毛,先端 5 裂;裂片卵形,先端鈍;雄蕊 5 枚,不伸出冠筒外;花絲線形,下半部與冠筒相連,先端離生;花藥長橢圓形,背生;子房下位,2 室,每室有胚珠 1 枚;柱頭 2 裂,頭狀。果實為核果,球形,有光澤,先端有殘存的花萼,具 2 枚分核;種子 2 枚,多少為扁平。花期夏、秋季。
繁殖方法:種子和扦插繁殖
利用部位:全草
效用:袪風利濕、消食化積、消炎止咳、活血止痛。
原產於東南亞各地及中國、台灣、琉球、韓國、日本等地。雞屎藤分布很廣,除了一般人家菜園栽培,在平野、林緣、甚至海岸附近都可見其蹤跡。因全草有如雞屎之特異氣味,故名雞屎藤。很多人對其特殊的腥臭味敬而遠之,尤其在揉搓其新鮮莖葉後,正因為這種刺鼻之氣味而得名,又稱牛皮凍。但若將其曬乾後,臭味會轉變為香氣,故又名雞香藤。其小巧的鐘形花,外白內深紫或紫紅非常美麗而引人注意,此植物在金門亦是普遍的野花,早期醫藥不發達時代,會用雞屎藤再加其它的中藥,煮成香噴噴的雞屎藤飯,促進小孩的成長發育,或用雞屎藤燉雞湯,其風味獨特、香氣四溢,具有祛風活血、鎮痛解毒及治療感冒的功效。其莖葉與米水磨可作成粿食,具有特殊風味;莖汁液可嚼飲,有甜味。原住民族也使用廣泛,布農族會將生葉微烤後貼於額部治頭痛;將葉及嫩莖嚼後食其汁治齒痛;或將根搗碎後敷於患部,治毒蟲咬傷。達悟族取生葉貼於頭部或腹部,治疼痛。
雞屎藤可作為水土保持植物或綠廊植物。在藥用上,其性味甘、微苦、平,具有袪風利濕、消食化積、消炎止咳、活血止痛之效,可治黃疸、積食飽脹、經閉、痢疾、胃氣痛、風濕疼痛、泄瀉、肺癆咳血、頓咳、消化不良、小兒疳積、氣虛浮腫等;外用治皮膚炎、溼疹、瘡瘍腫毒、毒蛇咬傷、毒蟲螫傷;其汁液可治毒蟲螫傷、凍瘡。現代研究,全草含有單帖苷類:asperuloside、paederoside、scandoside、paederosidic acid、deacetylasperuloside等,尚含有γ-sitosterol、熊果素(arbutin)等,有鎮痛作用,對關節炎有抑制作用。
在清明節時客家人有吃寒食的傳統習俗,這一天禁起爐火,只吃寒食,即事先蒸煮好的熟食,如用雞屎藤製成草仔粿,又叫「清明仔」,草仔粿表面黑黑綠綠的斑點,吃起來滿口清香帶有回甘,是客家人的應節小吃。
雞屎藤生性強健,喜溫暖多濕的環境,耐旱,栽培以土壤肥沃、深厚、濕潤的砂質壤土為佳,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肥沃的腐植質壤土和砂質壤土較好。用種子和扦插繁殖。在10-11月採成熟果實,堆積腐爛,搓去果皮,用濕沙貯藏備用,於隔年3-4月播種;扦插繁殖於春季選2年生的老莖藤,剪成25-30cm長,有3節以上的插穗扦插繁殖,填土壓緊,注意淋水,保持土壤濕潤。
參考資料:
(1)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II) p167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2)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1) p206 台北南天書局
(3)香港浸會大學 中醫藥學院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4)台灣原住民藥用植物文化之旅
相關照片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80%
我喜歡:5%
很實用:10%
夠新奇:0%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4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Ann(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11/05/15
值得關注
小豬(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9/04/22
good
菜妹(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9/04/22
good
阿秀(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9/04/22
GOOD
莊*輝(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19
讚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04
讚
小老媽(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04
good
謝齡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04
棒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03
good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03
好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03
棒
莊英(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03
讚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03
讚
蕭湘(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03
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