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報導提醒我們:稻米是全球超過 40 億人的主食,但它同時也是極度仰賴水資源的作物。生產 1 公斤稻米需要 3000 至 5000 公升水,傳統淹水田更會釋放大量甲烷,對氣候變遷的影響不可忽視。
科學家與農民正嘗試新方法,例如「間歇性灌溉」(AWD),不再全期淹水,而是看水位再補灌。實驗顯示,這能降低近三成的用水與甲烷排放,甚至還能提升產量。同時,國際水稻研究所利用基因庫,培育可耐洪水或高溫的新稻米品種,幫助農民面對極端氣候。
對台灣而言,這意味著如何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減少環境負擔,將是未來稻米產業與有機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6560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0%
我喜歡:0%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