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的品質,不僅決定於田間管理,更關鍵在於「收穫」與「調製」這最後一哩路。
一、適期收穫:黃金時刻的掌握
有機稻的收穫時機通常以穗部九成黃熟為原則,過早會影響粒重與食味,過晚則容易因雨水或鳥害造成落粒與發芽。
一般而言,農友可觀察稻穗顏色與穀粒硬度來判斷最佳收穫期。當稻穗僅最後2~5粒仍青色,其他稻穀已轉黃時,即為收穫適期。
二、採收與運輸:保持穀粒完整
採收時以小型割稻機或聯合收穫機進行,並特別注意機具清潔,避免與慣行稻混雜。
收割後,須立即運至烘乾,以防高溫悶熱導致穀粒品質劣變。
因有機稻米不施用農藥,建議與慣行稻米分開烘乾。
三、乾燥:控制水分的關鍵技術
剛收穫的稻穀含水率通常約為 22–28%,若不及時乾燥,容易發熱變質。
乾燥方式分為:
- 
	日曬乾燥:傳統方式,但受氣候影響大,如過於乾熱,容易胴裂碎米; 
- 
	多段式低溫烘乾(40–45°C):目前主流方法,能穩定控制品質。 
乾燥後水分應控制在 13–14%,這樣才能兼顧貯藏安全與碾製品質。
四、碾製:決定米粒外觀與食味的細節
乾燥完成後,稻穀需經過礱穀→碾白→分級篩選等程序。
建議與慣行分開,採取單一批次、單一品種處理,並維持一定精白程度。
五、儲藏與包裝:延續新鮮的祕訣
有機米不添加防腐劑,貯藏時更需謹慎。
- 
	建議使用 低溫倉儲(18°C以下)並維持較低相對濕度(<60%); 
- 
	包裝則採用真空包裝或氮氣充填,可有效延緩氧化與蟲害。 
為了確保有機驗證的有效性,每批米都須有可追溯批號與驗證標章,讓消費者買得安心、吃得放心。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0%
											
											
												我喜歡:0%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