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草復育技術精進試驗
對照組移植50日後,植株脫落率73.3±12.2%,覆蓋率為5.5±2.3%。顯示移植初期常有植株大量流失的現象,造成人力與植株浪費。「遮蔽組」與「剪葉+遮蔽組」這2組可阻隔生物及海流的擾動,有效降低植株脫落率與增加覆蓋率;剪葉組未能有效的阻隔生物與海流的擾動,其植株脫落率與覆蓋率與對照組相似。利用泰來草種子育苗,在113年4月初泰來草果實成熟期,單人1小時即可採收約600顆果實,採集3小時約可獲得2,000種子。培養介質利用海草現生地沙灘上的細沙作為對照組,另添加人工肥料作為實驗組,分別在室內人工光源及室外天然光源下培養,結果顯示無論室外或室內培養,施肥對葉及根長度皆有顯著差異。戶外施肥根長平均= 19.91 ± 4.56 cm大於戶外無施肥根長平均= 8.33±3.19 cm;戶外施肥葉長平均= 7.16± 1.15 cm大於戶外無施肥葉長平均= 4.11± 0.86 cm;室內施肥根長平均= 12.31± 3.15 cm大於室內無施肥根長平均= 7.73± 1.50 cm;室內施肥葉長平均= 7.02± 1.86 cm大於室內無施肥葉長平均= 4.48± 1.26 cm (各組各取10株進行分析 n=10,two sample t-test , p<0.001)。戶外施肥培養組別,經7個月的培養,已可取得具有匍匐莖平均3.75± 3.08 cm 和包含平均3.2± 1.3個地上部直立葉鞘的海草苗(n=10),相比其他組別均無匍匐莖發展,室外天然光源下搭配適量施肥,可取得最佳育苗效果。
2. 不同年份所形成的海草床碳匯效益之比較
通梁所復育的海草種類之組成比例與通梁海草復育區基線調查之結果相似,分別為單脈二藥草63.2%,卵葉鹽草27.3%及甘草9.5%;海草平均覆蓋率為44.1±14.4%,也與基線調查結果相似;兩種海草庇護高度分別為線葉形(包括單脈二藥草及甘草)8.0±0.3cm與卵葉形(卵葉鹽草)2.3±0.1cm,易受生物擾動如魚類啃食頻率的高低而有季節性的差異;所復育的海草植株密度平均為30.3±18.3株/100cm2,單脈二藥草、卵葉鹽草及甘草3種海草的出現率分別為94.4%、97.2%及36.1%,與基線所出現的比例為60.0%、56.7%及26.7%,顯示所復育海草床之3種海草混生的比例,較天然海草床高,相對也提高所復育海草之韌性。
海草植物體碳匯調查於春末(4月中旬)進行,36個樣區之海草地上部總重14.15g、地下部總重48.97g及根冠比(地下部/地上部之比值)3.461。單脈二藥草及卵葉鹽草之平均根冠比分別為3.797及2.685。
海草床沉積物碳匯調查,經分析2個測站沉積物總碳,皆隨著深度有稍微增加趨勢;總無機碳與總有機碳結果也一致,隨深度逐漸增加且各深度之佔比極為相似,顯示復育海草床之沉積物性質主要是以碳酸鈣無機碳為主。總有機碳兩者趨勢極為相近,皆為表層有機碳濃度較高而後隨深度遞減。相較與裸灘地區之總有機碳濃度,復育海草床測站約高出1-2倍左右,這顯示復育海草床具有一定程度的有機碳埋藏作用。
海草床海水碳化學監測,在海草復育區4月間水中二氧化碳濃度(pCO2)在白天隨光合作用下降;夜間則因光合作用停止而增加。兩天日夜變化的pCO2平均值為404.8 μatm,低於同期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416.2 μatm),顯示該區域在觀測期間為碳匯。9月間二氧化碳濃度(pCO2)變化趨勢與4月間相似,但兩天的平均值為533.1 μatm,顯著高於全球平均(422 μatm),這表明探針布放區域在該時間內淨效應為碳源。
3. 海草復育
本計畫於113年6月至8月間於通梁海草復育區完成100m2海草的移植。
4. 輔導企業參與海草復育
本計畫與民間企業「中國信託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與「合作金庫商業銀行」完成2件海草復育相關之ESG計畫簽署。共計辦理10場次活動,3,512人次參與,移植海草植株計有10,000株,復育面積為100m2,放流5萬尾沙蟹苗及刺蛤躐蝦海草床產業活動體驗等,相關活動也獲得各大媒體進行報導,同時也將低度利用漁港活化,以復育海草作為水產種苗增裕資源之ESG行動場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