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
炭疽病
疫病
夏南瓜黃化嵌紋病毒
細菌性果斑病
蔓枯病
蔓割病
露菌病
|
蔓枯病
(Gummy stem blight)
病原菌:
Phoma cucurbitacearum
(Fr.) Sacc. (無性世代)
Didymella bryoniae
(Auersw.) Rehm (有性世代)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32頁。台中。229頁。)病原生態:
接種源經由表皮侵入瓜類幼苗的子葉和莖部,造成暗黑色之圓斑,致使植株生長緩慢,嚴重時會枯死;對老化的組織則由氣孔或傷口侵入,在支蔓上造成蔓枯(故稱蔓枯病),尤其在接近地面之莖冠部造成潰瘍腐爛病徵(農友稱之為「敗頭」)。
本病原菌可在種子、病蔓和土壤中存活並感染植株,但主要感染源則是在病蔓上之子囊殼與柄子器產生的子囊孢子與柄孢子。前者隨風吹送傳播,後者藉雨水飛濺傳播。最適發病溫度為18~25℃。
(林益昇、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201頁。葉瑩編。)
病徵:
病斑與健全組織交接處形成許多黑色小粒狀之柄子器和子囊殼,在潮濕環境患部會有橘紅色的流膠,末期整株死亡;葉片及葉柄受害時,呈水浸狀黃化壞疽,提早枯死;果梗和果實也都會罹病,產生黑色龜裂凹陷病斑,發育不良或提早落葉。
(林益昇、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201頁。葉瑩編。)
診斷要領:
在莖部首先呈水浸狀病斑,常有流膠,乾燥後表面稍凹陷,表皮變成灰白色,縱橫龜裂,病斑上產生許多小黑點,以放大鏡(20倍)從病斑上方觀查時,可看到稍突起的黃褐色柄子殼,在其中央部位有一明顯的孔口,挑取柄子殼在光學顯微鏡(100倍)觀察時,可看到大量柄孢子自孔口彎曲地溢出(如擠牙膏狀),以400倍觀察時,可看到單胞透明柄孢子。
防治方法:
一、 |
以隧道式設施栽培時,植株應避免種於太外側,以防雨水自棚架流下潑濺病原菌孢子而傳播。 |
二、 |
田間發現病株時,應清除集中燒燬,切忌將罹病瓜蔓棄置於田間。
(林益昇、龔玉惠、方敏男。1999。瓜菜類-絲瓜。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瓜32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
三、 |
生育中期後,可將主蔓基部過密的葉片剪除,以降低附近的濕度,葉片剪除後應以殺菌劑噴佈保護。 |
四、 |
藥劑防治: |
|
藥劑名稱 |
每公頃每次施藥量 |
稀釋倍數(倍) |
施藥方法 |
注意事項 |
50%三氟敏水分散性粒劑
(Trifloxystrobin) |
0.25公斤 |
4,000 |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以後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四次。 |
1.採收前18天停止施藥。
2.
對水生物具毒性,勿使用於「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及「飲用水取水口一定距離內之地區」。 |
50%撲滅寧可濕性粉劑
(Procymidone) |
0.5公斤 |
2,000 |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四次。 |
採收前15天停止施藥。 |
23%亞托敏水懸劑
(Azoxystrobin) |
0.25公升 |
4,000 |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四次 |
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
50%撲克拉錳可濕性粉劑
(Procholorate
Manganese) |
0.25公斤 |
4,000 |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四次 |
1.應注意將藥劑噴射莖基部。
2.採收前9天停止施藥。
3.對眼及皮膚具強刺激性,對水生物具中等毒性。 |
47%保粒保淨可濕性粉劑
(Polyxins+
Thiophanatemethyl) |
1公斤 |
1,000 |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四次 |
1.本藥劑試驗時加展著劑興農加收活展2,000倍。
2.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
3%甲基多保淨可濕性膏劑
(Thiophanatemethyl) |
|
|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將藥膏直接塗抹於患部及附近組織,以後每隔7天塗藥一次,連續三次。 |
1.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2.對眼具刺激性。 |
37%護矽得乳劑
(Flusilazol) |
0.11公升 |
10000 |
病發初期開始施藥後,每隔7~10天施藥一次,連續四次。 |
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
24.9%待克利乳劑
(Difenoconazole) |
0.35公升 |
3000 |
病發初期開始施藥後,每隔7~10天施藥一次,連續四-五次。 |
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
|
|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33-34頁。台中。229頁。) |
|
|
|
苗期病徵 |
|
莖基部病徵 |
(園特作物保護專輯第140頁) |
|
(黃杉氐,1990,台灣農家全書第62頁) |
|
|
|
柄基部病徵 |
|
|
(園特作物保護專輯第140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