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
(Blight)
病原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P.
melongenae Sawada; P. taihokuensis Sawada;
P. parasitica
Dastur
(張念台、林正忠、陳明昭。1999。果菜類-茄子。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果22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病原生態:
台灣由於高溫多濕,冬季又乏低溫來降低病原菌之密度,疫病之發生一般十分猖獗。茄子果實疫病於適溫高濕(20~25℃,相對濕度90%以上時)之環境適合發生,全年均可發病,但以降雨頻繁之夏秋時節發病較嚴重,可能於短期內造成茄果大量罹病、落果。潮濕的環境有助於疫病菌孢囊與游走子的形成與傳播。與其他土壤傳播性病害不同,疫病之病勢進展往往是爆發性的,只要有感病之寄主、適合之發病環境、與少量之初次感染源,病害即一發不可收拾。疫病之發生受環境因子中『水分』之影響最大,病害一旦發生,病菌在十數小時內就可產生大量孢囊,釋放游走子。病原菌如果因而侵入植株,誘發病害,只要兩三天就可出現病斑,再產生孢囊,循環不已。因此,疫病菌之病害史(disease
cycle)需時極短,只需3~5天,病害傳播蔓延極為快速。
Phytophthora capsici之寄主範圍包括辣椒、甜椒、番茄、茄子、瓜類、康乃馨、滿天星、大理花、荖花等。P.
pasasitica的寄主更為廣泛,本省有記錄者有50餘種。疫病菌之初次感染源可能來自1.
灌溉流水中之游走子。2. 幼苗帶菌。
3.
土壤及前期作植物之殘體中之病菌。疫病菌平常靠菌絲或厚膜孢子存活於土壤、或其他相鄰田園之寄主植物上,等降雨過久或灌溉過於頻繁時,導致土壤濕度飽和,誘發病菌產生孢囊及游走子。游走子可在水中游泳,或藉灌溉流水、或靠風雨吹送至遙遠之田園,侵入感染,誘發病害。
病徵:
感病初期,果色變淡,並在接近地表的尾端部分出現圓形病斑,果實表皮初呈現褪色水浸狀塊斑,病斑褐化迅速擴展成大型圓斑,果實斷落,或整個果實掉落地面,病斑上略微長出白色霉狀物,病菌並向果實內部蔓延,切開後可見果肉褐化。果實於採收後,染病果實亦可能於儲運期間發病,而傳染至其他相鄰健果。
(張念台、林正忠、陳明昭。1999。果菜類-茄子。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果22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防治方法:
一、 |
地面鋪設稻草,或覆蓋不織布、塑膠布等,阻斷病菌孢子飛濺至果實。 |
二、 |
架高果實,清除罹病果實後燒毀或掘深溝掩埋,勿棄置於溝渠中。 |
三、 |
藥劑防治:於雨季來臨前,灌溉水溝渠中,施用4-4式波爾多液,消滅游走子。
(安寶貞提供) |
|
|
|
茄子疫病 |
|
茄子疫病 |
(張念台、林正忠、陳明昭,1997,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葉22頁) |
|
(呂理桑,1988,台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彩色圖鑑第38頁) |
|
|
|
茄株疫病後期狀 |
|
|
(張念台、林正忠、陳明昭,1997,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葉22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