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蒼蘭是屬於小型球莖植物,球莖外型如砲彈狀圓錐形,葉片線形,由球莖直接抽出生長,花莖細長有分枝,穗狀花序處呈直角彎曲,花朵側生上方,每穗開5-10朵小花,花朵很可愛呈漏斗形,顏色很繽紛浪漫,最重要是有著甜美的香氣,台灣主要是在冬末至春季開花,主要為切花使用,花市在春節期間會有盆花上市。
栽培方式
小蒼蘭是冬末至春季開花,開花後植株地上部漸枯萎,球莖進入休眠,要經夏天乾旱高熱(約31℃)而打破休眠,此生長習性與鬱金香、風信子等需低溫打破休眠者不太相同。在台灣常用的栽培方式是直接用球根種植,從種植至開花約需5個月的時間,一般在9-10月間種植球根,小蒼蘭的花芽分化需要在12-15℃的環境下約6-9週,之後到翌年2-4月開花。臺灣的冬天大多可達到這樣的條件,但有時為了產期調節,會利用一些控溫的方式,進行促成栽培或是抑制栽培,簡單來說小蒼蘭在台灣自然環境中的栽培流程如下:4-5月休眠挖起球根→乾燥儲藏→8-9月夏季高溫打破休眠→9-10月定植→低溫6-9週花芽分化→2-4月開花。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臺灣的離、外島幾乎都有分佈。成蟲的棲地選擇非常多樣,差不多涵蓋所有環境,其中又以林緣、樹冠和溪流等明亮的環境最容易看到,成蟲飛行快速敏捷,會訪花吸蜜,雄蝶常群聚於濕地吸水。早期數量非常多,曾在高雄美濃地區,形成所謂的黃蝶翠谷,近年來各處大量種植阿勃勒,所以在都會地區也很容易觀察到,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細波遷粉蝶,其腹面具波狀細紋,本種沒有,在辨識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豆科的鐵刀木、阿勃勒、異柄決明和黃槐,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新芽上,卵呈白色梭狀,側邊有十二條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有綠‧黃兩色型,體側有藍黑色瘤突,於寄主植物或附近植物的和葉片下化蛹,蛹為縊蛹,蛹外觀為綠色。
雌雄鳥同型。背面為橄欖褐色,各羽有黑色端斑及黃褐色次端斑;眼先棕白,具橄欖褐色羽端;耳羽棕白亦具黑端,耳羽後 具一黑色斑;眼圈白色。飛羽黑褐色,外瓣緣及次級飛羽先端黃褐色,自第2枚次級飛羽始內瓣基端白色;翼下具一條淡黃白色帶斑;尾羽欖褐色,由中央一對向外側在色調上逐漸加深,外側兩對尾羽具白色端斑。頦、喉近白色,胸、腹及脇白色,各羽均具黑色端斑及白色次端斑,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白色。 整體外形與虎斑地鶇十分相似,但體型略大且背部色調偏淡。喙角褐色,先端色深,下喙基部色淡。跗蹠及趾淡肉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闊葉林中,多在樹林下層活動,少到樹冠層或森林上空,常單獨安靜的 在地面覓食,遇干擾即就近飛上低枝,靜停觀察動靜,再有干擾則飛遠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