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鳶尾以屬名"Iris",直譯為"愛麗絲",是花市普遍稱呼的名稱,為高級花材,而"Iris"希臘文是「彩虹」之意,比喻鳶尾花燦爛的花色,而其花瓣形如鳶鳥尾巴而得名,屬於多年生球根花卉,原由西班牙及摩洛哥的原種雜交而來,首次育出的是荷蘭人,所以稱作"荷蘭鳶尾"。株高約60~80公分,葉長線型尾端劍形,地下部具有卵圓形鱗莖。花頂生,花色有白、黃、紫藍等,蒴果長橢圓形,全株有毒,根莖及種子毒性最強。
栽培方式
喜排水良好適度濕潤的土壤,光照充足而涼爽的環境,可耐寒及半蔭環境,喜愛生長在水邊、池塘邊。生長適溫15~22℃,最低可耐5~8℃。秋冬季11月後種植生根,第2年春天開花,初夏進入休眠。光照若不足,會造成植株軟弱倒伏,濕度若不夠,則植株較矮小。栽培前土壤混入有機質以利後續生長,花期則以磷鉀肥作為追肥,每月施用1~2次。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綠島和馬祖也有記錄。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的林內和林緣等處活動, 飛行活潑快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樹液和腐果等。本種後翅腹面眼紋分裂,近似種中只有長紋黛眼蝶相同,但 該種腹面靠近翅基,有一連貫前、後翅的白色條紋,不是波紋黛眼蝶的數條波紋,在辨識上容易區分。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低溫期以幼蟲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五節芒、開卡蘆和李氏禾等,雌 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背,卵呈黃白色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外觀顏色變異頗大,由綠色、半綠半褐到紅 褐色等非常多樣,終齡幼蟲於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有綠和褐色兩型。
體長約25cm,雌雄鳥的羽色略有不同。雄鳥喙鉛色,虹膜白色,頭、頸、上胸及翼為黑色,其餘部分皆為鮮朱紅色,腳鉛色。雌鳥的羽色類似雄鳥,但胸及腹雜有白色羽毛及黑色縱斑。亞成鳥的頭、頸、上胸及翼為暗褐色,背、尾羽及尾下覆羽暗紅色,胸至腹部污白色,雜有暗褐色縱斑。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低海拔山區,喜愛在闊葉林內活動,大多單獨出現。
分佈於印度境內的小型南鱸,全身具鮮艷之殷紅色澤,成熟雄性尚在體側具金屬光澤之藍綠色橫帶;背鰭硬棘數12 - 14,軟條數6-8;臀鰭軟條數6-7;背鰭末端上緣呈圓形。
分布區域
分布於亞洲印度、孟加拉、不丹、尼泊爾恆河及中國伊洛瓦底江等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