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有根莖,根發達且粗壯。基部叢生劍形葉,葉長10~30公分,寬1~2公分,深綠色,有葉片邊緣具白色線條的斑葉吊蘭與葉片中央具白線條的中斑吊蘭等園藝品種。花梗自葉腋伸出。花白色,花瓣6枚,花徑1.5~2公分。花梗常特化成走莖,末端常長成新植株。
栽培方式
適合半日照或全日照溫暖環境,綠葉原種可以忍受全日照,斑葉種則以半日照處栽培交較佳,以免葉片曬傷。觀察葉片失去光澤或葉片略為萎軟時就澆水,時常於葉片上噴水有助於生長。肥料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或觀葉植物專用肥料。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彭佳嶼、基隆嶼、龜山島、馬祖和金門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生林和海岸林等處活動,飛行快速敏捷,雄蝶常在寄主附近作領域占有,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近年來外來的華南亞種入侵本島,在平地和郊山地區已看不到原生的種類,兩個亞種的辨識,在原生種前翅背面第一條帶紋是斷的,而華南亞種是連續的。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蕁麻科的青苧麻、密花苧麻、臺灣苧麻、柄果苧麻、水麻和水雞油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卵呈黃色球形,具九條左右凸起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布滿棘刺,終齡幼蟲於寄主或附近固定物上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褐色,狀似捲曲的枯葉。
雌雄鳥的體色相異。雄鳥頭、頸黑色,帶有紫色閃亮光澤,頭後羽冠延長下垂。體背及翼上覆羽黑色,尾黑色。胸黑色,腹面白色,下腹略帶灰色,尾下覆羽黑色。初級飛羽及外側次級飛羽由外緣黑褐轉為內部白色,形成白色翼鏡。雌鳥頭、頸、上胸及背面黑褐色,腹面淡灰褐色至灰白色,無明顯羽冠,有些尾下覆羽白色或是嘴基有白斑。眼黃色,喙鉛灰色,尖端黑色,跗蹠及趾鉛灰色。
棲地與習性
出現於大型草澤、水庫、湖泊、魚塭及寬闊河流。群聚性強,常大群棲息在深 水處隨波漂浮,白天活動,以潛水的方式覓食,自水面飛起需要助跑,常將白色腹部上翻躺於水面理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