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匍匐性草本,莖長10-30公分,少分枝;三出複葉,互生,柄長4-12公分;小葉倒卵形或倒心形,長0.8-2公分,寬1-2公分,先端微凹,基部鈍形,細銳鋸齒緣,表面常有白色的斑塊;頭狀花序,密集成球狀,腋生;花萼鐘形,5裂,裂片線形;旗瓣白色,長圓形,先端圓具突尖,基部爪寬大,翼瓣及龍骨瓣都具長爪;莢果線形;種子2-4粒。
栽培方式
一般喜歡生長於寒冷,肥沃且溼潤的壤土,在梨山武陵農場附近可發現其蹤跡。抗寒能力較強,且不怕霜害,冬季時仍保持翠綠色,但其缺點為不耐乾旱且耐熱性也稍差些。白三葉草可以在草地、農作物及及園林中生長。耐低割,在不同土壤的種類及pH值中都可以生長,較喜歡黏土。為自然或有機草地護理的有益媒介,因具有固氮的能力較野草優勝。天然固氮可以減低土壤的淋瀘,及預防一些疾病。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到低海拔山區,另外基隆嶼、龜山島、綠島、蘭嶼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林緣、溪流邊、河濱、市區公園和海岸等光線充足濕的明亮環境活動,飛行活潑快速,停棲時前翅成V字型後翅平攤或下壓。除訪花吸蜜吸水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尤其是鳥類的。本種前後翅腹面和背面的斑紋非常特別,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薑科的月桃、臺灣月桃、薑黃和野薑花等,雌蝶尋找長於較明亮處之寄主,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或植株的莖上,卵呈暗紅褐色覆碗狀,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小幼蟲於寄主表面將葉片反摺成蟲巢,大幼蟲將葉片對摺成蟲巢。終齡幼蟲會至葉背化蛹,蛹為縊蛹,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佈滿於葉背,防止水份入侵。
頭頂冠羽黑色,喙短而厚,背部紅褐色,帶有黑色橫紋,飛羽灰黑色尖端白色。成鳥頭頂及羽冠黑色,臉部栗褐色,後頸深栗色;背面暗棕栗色帶黑色橫紋,腹面的喉白色有黑色點斑,胸部棕黃色夾有黑斑,腹側、兩及腋羽均為棕白色帶黑色粗橫斑;飛羽黑色,先端具栗斑帶黑紋,初級飛羽最先端有白斑;尾羽煙黑色,尾下覆羽白色帶黑紋。喙基、眼先及眼環淡藍色,腳綠色。 幼鳥的頭頂黑色、羽端細白斑,羽冠黑色具白點斑,背部黑褐色帶棕黃色橫紋,腹部棕黃色夾有黑色條紋;初級飛羽黑色末端白色。初級覆羽栗黃色、羽端白、染有黑斑;尾羽黑色。上喙黑色,下喙黃色;跗蹠黑褐色。
棲地與習性
主要出現在河流上游、山麓地帶及公園的樹林中,以清晨最為活躍,通常單獨 活動,性隱密,常在林下陰暗處安靜覓食。經常有扭動頸部的特殊行為。 受驚擾時常將頭上飾羽豎起,靜止不動,如擾動繼續接近,會低身跑步潛行或飛到附近樹上。很少觀察到長距離飛行,通常僅從地面飛到樹上或從棲所飛到地面活動。
分佈於印度境內的小型南鱸,全身具鮮艷之殷紅色澤,成熟雄性尚在體側具金屬光澤之藍綠色橫帶;背鰭硬棘數12 - 14,軟條數6-8;臀鰭軟條數6-7;背鰭末端上緣呈圓形。
分布區域
分布於亞洲印度、孟加拉、不丹、尼泊爾恆河及中國伊洛瓦底江等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