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株表面覆有白粉。株高20-30公分,莖直立健壯,日照充足時莖呈紅紫色。互生橢圓形像豆莢的葉片垂直生長,葉長5-7公分、寬1.5-3公分。冬季低溫且強光照射下,葉緣會變紫色,有時葉片也會泛紫暈。頭狀花序自莖端伸出,花序直徑約1公分,管狀花黃色,舌狀花約5-8枚環繞在花序周圍,春季開花。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環境,日照愈強,葉身的白粉越明顯,葉緣的紫邊才會鮮明,如此觀賞性就能提高。是莖葉多肉化的多肉植物,根部忌積水潮濕,需使用排水良好的介質。介質乾燥才澆水,如此乾溼交替葉片才會變厚。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另外金門和馬祖島也有分佈但不同亞種。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外緣 處活動,飛行緩慢,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臺灣產同屬十四種中,只有本 種後翅腹面外緣外側線中段減退,這也是中文名稱的由來,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低溫期以休眠幼蟲越冬。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朴樹科、榆科、薔薇科、八仙花科、 清風藤科、鼠李和蕁麻科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末端,卵呈綠色球形,具六角形凹陷並布滿細刺,幼蟲齡期共 分為五齡,終齡幼蟲身上有四對長棘刺,於寄主葉片下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黃褐或紅褐色,似捲曲的枯葉。
害蟲學名:Phenacoccus solenopsis
害蟲目別:半翅目
害蟲科別:粉介殼蟲科
危害作物資訊
作物名稱:豬草
作物學名:Ambrosia artemisiifolia
作物科別:菊科
雄鳥頭頂中央橙黃色,頭側黑色向前在額部會合。眼睛周圍黑色,外圍至前額及後上方白色,頸側及後頸鼠灰色。背橄欖綠色,腰黃色,翼上覆羽黑色,羽緣黃綠色,末端白色,形成兩條白色翼帶。飛羽和尾羽黑褐色,外緣黃綠色。喉和上胸污白色,腹以下黃色。雌鳥頭頂黃色,其餘部位與雄鳥相似。喙黑色,跗蹠及趾黃褐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中、高海拔的針葉林與針、闊葉混合林上層,雖在針、闊葉混合林中,對樹種的選擇嚴格,僅在針葉樹如鐵杉、冷杉等樹上活動,一般都在針葉樹的中、上層,且喜於外緣活動。生性活潑好動,常成小群不停的在枝葉間跳躍啄食小型昆蟲,亦常見其原地鼓翼在枝梢間飛啄覓食。除繁殖期外聚集成小群,亦會與其它小型山雀科鳥類混群活動,冬季會聚集成數十隻的大群,部分降遷至中海拔山區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