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車菊屬名"Centaurea"源自希臘文kentauros意「人首馬身之怪物」,種名cyanus則為「暗藍色物質的舊稱」,現用於指矢車菊天然的藍花色。由許多像小百合狀花朵集合而成的矢車菊,外觀像是一座小風車或是車輪,因此得名"矢車菊、車輪花"。春季開花的矢車菊,有紫、藍、白、粉紅等顏色,又以藍紫色最常見,所以又稱為"藍芙蓉"。在德國,矢車菊被稱為「皇帝之花」,是德國的國花,象徵著莊嚴和尊貴,也代表日耳曼民族樂觀儉樸的個性。
栽培方式
矢車菊能適應乾旱,喜愛乾燥、涼爽、光線充足的環境,過於潮濕會使花期縮短,不宜種在雨林的地方,台灣以秋冬以後種植,約在春天開花,盛開的花朵可以維持很久,不僅是盆栽、花壇的材料,亦可作為切花使用。矢車菊為長日開花植物,所以自然環境要到春天之後才會開花,或可用人工燈照延長光期以促進開花。
本種產於本島南部及北部、東北部低海拔地區,另外基隆嶼、龜山島、綠島和蘭嶼也有記錄。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海岸林等處活動,飛行緩慢喜於森林邊緣或樹冠層滑翔,成蟲會訪花吸蜜,目前臺灣地區的族群被分成兩個亞種,綠島產翅上的黑色斑紋特別發達,被處理為獨立亞種,其他地區產的則被處理為另一亞種。本種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單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僅有夾竹桃科的爬森藤,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的葉片背面 ,卵具粉紅色澤的白色砲彈形,表面有淺凹陷和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有四對肉質長突起,終齡幼蟲於寄主或附近植物上化蛹,蛹為懸蛹,外觀為黃色具黃金色光澤,上有數列黑色斑點。
雌雄鳥同型,繁殖羽與非繁殖季羽色相異。繁殖羽額白色,頭部為一致的深鏽紅色,頭上至後頸羽有黑色軸斑。過眼線黑色。背面的肩羽及背部黑色,羽緣為深鏽紅色,腰及尾上覆羽黑褐色,羽緣鏽紅色帶灰白色。翼上覆羽暗褐色,軸紋黑色、羽端白色,飛行時呈白色翼帶。初級飛羽黑褐色,內側白色,各羽外緣有白色細邊,次級飛羽黑褐色,內緣及羽端白色,三級飛羽暗褐色羽緣深鏽紅色,尾羽中央一對黑褐色帶深鏽紅色邊緣,餘為淡灰褐色有白色羽軸。翼下覆羽白色,胸部有褐色斑點,腹部為一致白色。 非繁殖季頸及上胸淡灰色有暗褐色縱斑,背面灰褐色,有暗色羽軸,翼上覆羽有黑色軸線,尾上覆羽中央黑色,羽緣灰褐色,胸部淡灰色,有暗褐色縱斑,腹面白色。幼鳥羽色似非繁殖羽,但肩羽軸紋與白色羽緣明顯,鏽紅斑較淡。眼褐色,喙黑色,跗蹠及趾黑色。
棲地與習性
出現於海岸、河口、近海沼澤、鹽田,為台灣最常見的小型鷸。喜成群活動,常與它種岸鳥混棲,覓食時在泥灘快步行走,並低頭以喙不斷啄食,也會將喙探入軟泥中。
體縱扁而頭部寬闊,兩眼位置偏向上位;體多呈灰黑色至深灰色,全身與各鰭則密布白色圓點。背鰭硬棘數2,軟條數7-8;臀鰭硬棘數1,軟條數4-5。
分布區域
南美洲委內瑞拉境內之奧利諾科河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