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綠蔓性藤本,全株密生細毛;單葉,對生,廣心型或闊卵形,葉 緣呈角狀淺裂,形似瓜葉,長8-22公分,寬3-5公分,基部心形,具 長柄;單花,成對腋出,或頂生的總狀花序,懸垂狀;花萼環狀, 不裂,密被柔毛;花冠藍紫色,漏斗狀上仰,徑約8公分,5裂,上 2片,下3片,呈唇狀,喉部呈白色或微黃;二強雄蕊;蒴果長橢圓 形,長1.2-1.5公分,頂端尖;種子扁卵形,具多疣狀突起。
栽培方式
大鄧伯花生長快速,分枝能力甚強,性喜高溫多濕、充足日照、通風良好之環境,栽培介質以富含腐植質之壤土最佳。春至夏季為生長旺季,需提供充足之水分及適當施肥。生育適溫約22~30℃。 以棚架栽培時,常因植株過於健旺而崩塌,故需採用堅固之棚架,冬至早春應修剪整枝,並隨時剪除地下長出的新莖芽,有利生育開花。
本種為特有亞種,也是保育類蝴蝶,屬於第一類「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產於本島中部以北的低、中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的林緣活動,飛行快速敏捷,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因成蟲容易受腐果引誘,早期曾被商業性大量採集,再加上原有棲地被開墾及開發,現今分布範圍已逐漸縮小,數量上也驟降。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一世代蝶種,低溫期以休眠的幼蟲形態越冬。單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只有大麻科的沙朴,雌蝶將卵單產或聚產於寄主葉上,卵呈綠色球形上有微凸的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七齡,幼蟲為綠色,冬天時沙朴落葉,幼蟲蛻皮成褐色進入落葉堆越冬,終齡幼蟲翠綠色於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像寄主的綠色葉片。
害蟲學名:Paracoccus marginatus
害蟲目別:半翅目
害蟲科別:粉介殼蟲科
危害作物資訊
作物名稱:長豇豆
作物學名:Vigna unguiculata subsp. Sesquipedalis
作物科別:豆科
雌雄鳥外形相同,但雄鳥身長較雌鳥長。前額黑色,頭頂與頭後白色,後頸黑色,眼先灰色,眼睛四周及兩頰黑色,接近白色耳羽處深棕色,身體背面包括背、中覆羽黃橄欖綠色,尾羽棕色外緣近黑色,胸部上方、脇及脛部覆羽淺棕色,胸部下方白色隱約帶有淺黃色,尾下覆羽白色,羽緣帶有黃色。喙黑色,跗蹠與趾黑色。另外,台灣的東部與南部可見許多烏頭翁與白頭翁雜交個體,各羽區有不同顏色的組合,產生的雜交類型很多,原則上兼具了兩種的特色。有些雜交個體頭部黑色或白色範圍甚大,遠超過純烏頭翁或純白頭翁黑白兩色原來所佔的範圍,雜交個體在此兩極端之間展現多樣的羽色變異。
棲地與習性
常出現在中低海拔的次生林、灌叢、農田、果園及都市公園與行道樹等環境中。不太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