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約30㎝,莖部細直,斜伸的莖容易長像鐵絲的氣生根。對生葉片卵圓形或橢圓形,長約3~5㎝,葉緣有圓齒缺刻,易從缺刻中生長幼株。葉色灰綠覆有白粉,革質葉較薄,多肉化不明顯。雨季時葉片垂直,旱季則葉片豎起,以避免陽光曝曬。春季開花,花序自莖頂伸出,花朵下垂筒狀,花瓣橘色,花冠4裂,盛開時非常具有觀賞性。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溫暖環境,日照充足葉色鮮明,葉片排列緊密且直豎。半日照處栽培,葉片平展。介質乾燥才澆水。生長幾年後莖容易長伸且凌亂,可以進行修剪,將剪下的枝條留作扦插材料。
本種為特有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的林床或樹冠活動,飛行活潑快速,雄蝶常 飛至溼地吸水,具明顯領域性,成蟲不訪花吸蜜,喜歡吸食動腐果和樹液等。在臺灣類似的種類是窄帶翠蛺蝶, 該種後翅中央白帶明顯狹窄,本種較寬,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一世代蝶種,低溫期以非休眠幼蟲越冬。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有殼斗科的青剛櫟、錐果櫟和三斗 石櫟,以及大戟科的粗糠柴,雌蝶將卵聚產於寄主葉片,卵呈綠色半球形,上有末端呈水滴狀的長棘刺,幼蟲齡期 共有八~十齡不等,終齡幼蟲於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綠色,上有一個銀色橫帶及數枚銀色斑點。
雄鳥的前額及眉斑白色,漸成淡藍灰色轉至深藍灰色,頭頂及枕部、後頸及上背暗紅色,有不同程度的藍灰色,背、覆羽、三級飛羽及內次級飛羽的外緣為閃亮的綠色金屬光澤,常有古銅色反光,前端小覆羽特別是外緣羽尖白色,形成特殊的肩塊。初級覆羽及飛羽黑褐色,初級飛羽內側有紅棕色羽基,可在飛行中觀察到。背黑色,有時會有少許綠色光澤,有兩條淡的橫斑,腰及尾上覆羽深灰色,有寬的黑色羽緣,尾上黑色,外側羽深灰色有黑色的近末端帶。頦紅皮黃色,喉、耳羽及胸部暗紅色,腹部粉紅色。尾下覆羽深灰色,尾下黑灰色,翼下包括飛羽內側栗色,飛羽深褐色。虹膜深褐色。眼圈裸露部分紅色,窄而不明顯。喙橙紅色至黃色,基部及蠟膜紫紅至深紫紅色。腳紫紅色。 雌鳥與雄鳥類似,但頸部及背面較橙皮黃色,白色的額頭及眉線帶皮黃及灰色,頭頂通常為深褐色,在上背的金屬綠帶較多金色,白色的肩塊較小且較灰。 幼鳥的額部皮黃白色帶深灰色橫斑,頭頂無藍灰色,頸及上背部類似雌鳥,但有窄的皮黃色羽緣,背部的金屬綠範圍較小,隨年齡增加而擴張,三級及初級覆羽深褐色有明顯的栗色羽尖。初級飛羽褐色在羽尖及羽緣帶栗色,腰及尾上覆羽深紅棕褐色,尾上有黑色的近末端帶,外側尾羽似成鳥,腹面褐色有淡皮黃色頦及喉,體羽有較淡的皮黃羽緣及深灰色近末端帶。虹膜黑褐色,喙紅色,腳紅褐色。
棲地與習性
生活於丘陵、山地森林,喜歡在林緣活動。屬於常在地面活動的地棲性鳩類,喜在山間小路及山溝單獨或成對活動,受驚嚇飛起時僅飛起2至3公尺高,在林中曲折快速的閃避飛行。在地面活動時行走迅速。從一片樹林到另一片樹林時,也是以低空飛過開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