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高2~3公尺,枝條直立,表皮有光澤。披針形葉片輪生,葉長10~15公分,寬約2公分,葉面光滑。聚繖花序自莖端伸出,花漏斗形,花冠5裂,有5片副花冠。除原始的單瓣種外,園藝栽培大多是花冠2~3層的重瓣品種。花朵有芳香。蓇葖果長條形,栽培的植株罕見結果。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且高溫、乾燥環境,土壤需排水良好,積水地會生長不良。耐旱性強,種植於地上者可不必特意給予人工澆水。盆栽者可待土壤乾燥才澆水。肥料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修剪要注意從傷口滴落的乳汁,切勿入口、眼以免中毒。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臺灣所有離、外島,除了東沙島和南沙太平島外均有記錄。成蟲出現於任何有其寄主生長的環境,都市的校園、公園綠地非常容易看到,飛行活潑敏捷,會訪花吸蜜。季節型非常明顯,低溫期個體腹部斑紋會變淡模糊,背面藍色斑紋會擴散,雄雄背面幾乎佈滿灰藍色紋,而雌蝶背面則近似溫高期的雄蝶,在臺灣與本種近似的是莧藍灰蝶,但其背面呈靛藍色,本種背面呈灰藍色,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單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僅有酢漿草科的酢漿草,取食部位為葉片,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葉片下,卵呈白色扁平圓盤狀,表面有細密的網狀凹陷,頂部有明顯的精孔,幼蟲齡期共分為四齡,終齡幼蟲綠色,於寄主附近石塊下或土縫中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綠色,上有黑色斑點。
形態特徵:雌雄鳥同型。繁殖羽臉、胸白色,有暗色細縱斑,眉斑白色,頭頂及背面紅褐色,有黑色斑塊,翼棕灰色,白色腹部下方有一大片明顯的黑塊。非繁殖羽眉斑白色,背面為單調的棕灰色,頸有細縱紋,腹部白色。眼黑色,喙長而前端微下彎,跗蹠及趾黑色。
棲地與習性
有群聚性,常與大群東方環頸鴴混棲,可以在地面快速走動,經常涉水活動, 覓食動作急促,以喙不停的在泥地上戳食,用視覺及喙部的觸覺找到食物。 冬季時常可見到數百到數千隻的大群,飛行時常大群在空中動作一致的轉向,飛行時翼帶清晰。活動時如果發現空中出現威脅較大的遊隼,整群鳥會快速升空,形成緊密的大群,在空中不斷的轉向,直到威脅離開為止。如有威脅較小的紅隼飛過,活動中的鳥則會跑在一塊,形成緊密的一群,此時受到驚嚇的鳥會身體站直、頸部上挺,做成預備起飛的動作,如果警報解除,則迅速散開繼續用餐。 在度冬區的覓食活動深受潮汐影響,在漲退潮時最為活躍,即使在夜間仍不斷的覓食,滿潮時則到高處棲息。在台灣的繫放資料顯示,某些個體每年都會回到同一個地點度冬,因此對於度冬位置的忠誠度頗高。 夏季偶可見零星個體滯留。在台灣大部分時間看到的為非繁殖羽,4月間可見到轉成繁殖羽的個體。
外型略呈縱扁,具有一比例鮮明的尾部(由肛門至尾柄基部);吻端間銳但口部朝下,並於周緣具觸鬚,體高最明顯處在背鰭基部前緣,胸鰭寬闊。產沉性黏著卵,親魚具孵育行為;因具攝食藻類與撿拾碎屑習性而受觀賞水族市場歡迎。
分布區域
廣泛分佈於中南美洲與南美洲,因此在巴拿馬、厄瓜多與哥倫比亞境內皆有分佈;目前則多有人工繁殖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