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大喬木,樹高可達 15 公尺,胸徑可長至20-45公分; 莖:樹皮灰褐色,有不規則的深縱裂紋,老樹的栓皮層有剝落的現象; 葉:單葉,互生,卵菱形,長3-8公分,寬4-9公分,先端銳尖,基部楔形,葉 柄基部有蜜腺,柄長3-6公分; 花:夏季開花,花多數,甚小,綠色或黃綠色;雌雄同株,總狀花序(又有稱柔 荑花序),頂生;花序頂部是雄花,基部是雌花,花序長 5-9 公分; 果實:每年夏末秋季結果,蒴果幼時青綠、成熟時黑色,近球形,具3溝,內藏 種子3粒; 種子:種子圓形、白色,表面被蠟質假種皮。
栽培方式
烏臼生長在海拔700公尺以下的溫暖地,對栽培土壤要求不高,可長在排水不良的低窪地或是間斷性水淹的河岸兩旁。性喜充足日照和濕潤氣候的烏桕,適應力頗強,於略帶酸性或鹼性的地質皆能夠生長。 烏桕之果實含有充足的氮、磷、鉀等元素,對改良土壤、促進植物生長益多,是天然無害的農用有機肥料,故於叢植時有助於原本植株生育良好。 烏桕樹齡可達百年,且不易招致病蟲害,為優質樹種。1-15年的幼年期間生長較快,樹徑每年可增長1公分以上,之後漸趨緩但樹冠遮輻卻仍會繼續大。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臺灣所有離、外島,除了南沙太平島外均有記錄。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和開闊草地等處林緣及較明亮環境活動,飛行緩慢優雅,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植物的汁液。在北部進入秋天後會出現一波成蟲高峰期,在近郊的山區道路旁或開闊荒地,只要有開花植物就很容易觀察到牠們,在臺灣與本種近似的是金斑蝶,但其翅脈不黑化,兩者區分容易,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夾竹桃科的牛皮消、臺灣牛皮消、蘭嶼牛皮消和薄葉牛皮消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背,卵呈白色砲彈形,具23~28條縱走刻紋,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有三對肉質長突起,終齡幼蟲於寄主或附近植物上化蛹,蛹為懸蛹,蛹體粗短,外觀有綠、褐色兩型。
雌雄鳥外形相同。成鳥頭、頸、下頦及胸部黑色。眼睛的虹膜金黃色。身體其它部位蔚藍色,初級飛羽的羽毛內側淺黑色,尖端白色;尾羽越往中間越長,兩支中央尾羽特長而且羽端白色,其它尾羽中段黑色末端白色。喙紅色。跗蹠與趾鮮橘紅色。 幼鳥羽毛黑灰褐色,尾羽很短、灰黑色有白色羽端,眼睛的虹膜灰藍色,喙部骨灰色,跗蹠與趾肉色至淺紅色。
棲地與習性
多成群活動,一群可能有3至12隻,多由家庭成員組成。同群個體間似乎有固定位階,移動時常成群排成一列縱隊在樹冠層飛行。性情凶悍,領域性強,對入侵的個體會猛烈攻擊,也會集體禦敵,同一群鳥可多年維持相同的領域。棲息於中低海拔的闊葉林、次生林或公園等樹木較多的地方。因為會掠食其它鳥種的幼鳥,所以繁殖季常可見其它鳥種如白頭翁、大卷尾等,攻擊飛行中或停棲在枝上的台灣藍鵲。
因為具有寬闊各鰭、多彩花色與細緻斑點,加上體型嬌小精緻,因此被稱為彩虹魚;主要搭配小型脂鯉混養,並多出現於水草造景缸。成熟雄性具體型、體色與誇張鰭式等相對優勢。
分布區域
分佈於新幾內亞南部、澳洲北部與阿魯群\島(Aru Isl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