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高可達10公尺以上。莖幹直立,少分枝,初生枝幹綠色,爾後逐漸木質化;表皮呈褐色且平滑。葉形由多數小長橢圓形葉組合成掌狀複葉,小葉數量隨成長而變化,幼年時3-5片,長大後9-12片,可多達16片。葉緣波浪狀,革質;葉面色濃而有光澤,葉背淡綠色,葉柄红褐色。露地栽培的植株於秋季會長出盛大的紅色花序,但盆栽極少開花。
栽培方式
喜好温暖濕潤及通風良好的環境,適合陽光普照的氣候也極度耐室內陰暗,使用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介質栽培。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基隆嶼、龜山島、澎湖和小琉球也有記錄,馬祖則產有不 同亞種。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海岸林等處活動,飛行緩慢,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植物的汁液。本種 在冬天會群體遷徙至臺灣南部及東南部,在避風的山谷作集體越冬的現象。本種是臺灣產紫斑蝶中,唯一雄蝶前翅 背面具兩道灰色長條狀性標的種類,所以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單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僅有夾竹桃科的羊角藤(武靴藤),雌蝶將卵單產 於寄主葉片或新芽上,卵呈淡黃白色砲彈形,表面有淺凹陷和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有三對肉質長突 起,終齡幼蟲於寄主或附近植物上化蛹,蛹為懸蛹,蛹體粗短,外觀為翡翠色具強烈的金屬光澤。
害蟲學名:Paracoccus marginatus
害蟲目別:半翅目
害蟲科別:粉介殼蟲科
危害作物資訊
作物名稱:銀膠菊
作物學名: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作物科別:菊科
體長39cm。繁殖羽身體大致為黑色而有綠色光澤,尾羽末端羽緣黃白色,背、翼橙栗褐色,覆羽羽軸白色,呈縱斑狀。喙黑色。非繁殖羽全身大致為栗褐色,羽軸黃白色,呈放射狀縱斑。尾上覆羽及中央尾羽褐色,有多道黑色橫斑,外側尾羽黑色。下胸及腹部淡黃色,腹側有褐色細橫斑。喙黃褐色。腳黑色,後內趾的爪甚長。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平原、丘陵、低海拔山區的河谷平原,喜愛芒草與灌叢雜亂交錯的平坦荒地,也包括蔗田、墓園等人為環境。有很強的地棲性,經常隱身於濃密的灌叢間地面潛行覓食,偶爾於變換位置低飛時或停棲於較高的灌叢時才會被發現。 夏季羽色鮮明且活動頻繁,很容易被發現;但冬季的羽色黯淡,同時變得非常隱密,不容易被發現。飛行能力不佳,經常在穿越鄉間道路時被車撞死。
東南亞產小型鯉科,體幅較近似種寬,且體高與最大體長相對明顯;體側中後段至尾柄處,具有一三角形之紫黑色色塊;成熟雄性個體具紅色之背鰭、臀鰭與尾鰭。
分布區域
原產於泰國南部、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印尼蘇門答臘的溪流,目前則多為繁殖培育,並有多樣水族品系(如黑三角燈或藍三角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