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株高度可達1公尺以上。地下有球莖,直徑約5~10公分。葉柄長,紫色葉心型,葉長30~60公分。佛燄花序的佛燄苞狹長,在溫帶或亞熱帶地區罕見開花。
栽培方式
喜好全日照環境,日照不足葉色容易變綠。介質使用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或黏土,需要保持潮濕,可以栽培於水際或庭院中排水不良的位置,盆栽需要時常供水有助於葉片生長。低溫期葉片生長不良,可以酌加修剪,春季天氣回暖葉片開始生長,可以施用一次長效性肥料,夏季生長旺盛時再施用一次。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箭竹草原等處環境活動 ,飛行活潑敏捷,停棲時前翅成V字型後翅平攤或下壓。除訪花吸蜜吸水外,也喜歡吸食動物 的排遺‧尤其是鳥類的。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奇萊孔弄蝶,該種翅腹面呈黃褐色,雄蝶前翅背 面具線狀性標;本種雄蝶無性標,翅腹面則呈泛黃綠,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一世代蝶種,冬季期以幼蟲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玉山箭竹 和芒,目前尚不清楚雌蝶將卵產於何處,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於寄主葉片製作筒狀蟲巢 。終齡幼蟲化蛹離開蟲巢至葉背化蛹,蛹為縊蛹,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佈滿於葉背防止水 份入侵。
雌雄鳥同型。額紅褐色,背面黑色而有藍色光澤。翼和尾羽黑色,尾羽除中央一對外,各羽內側近末端處均有白斑,飛行時尾羽平展,內側的白斑連成V字型,最外一對尾羽特別長,形成甚深的尾叉。腹面的腮、喉紅褐色,上胸有一黑色橫帶,胸以下白色或淡黃褐色。飛行時,翼下覆羽為白色或淡黃褐色。喙黑色,跗蹠及趾黑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環境以中、低海拔的開闊地為主,很少進入森林地區,平地較為普遍,多見於農地、沼澤、魚塭地區,常大群於低空穿梭盤桓,捕食昆蟲。非繁殖期常有數以萬計的大群於黃昏集結飛翔,入夜後集體棲息於甘蔗、狼尾草等高莖作物的葉片上。
身體側扁且體高明顯,外觀似呈菱形,吻部短而鈍,且口小位於前端。體色因魚體大小、性別、成熟狀態及季節而不同;幼魚及雌魚背鰭上有明顯黑斑,成熟雄魚體色艷麗,吻端有追星,且體型相對較大,進入生殖成熟階段背腹部泛黑而眼鮮紅,雌魚則體色樸素,於臀鰭前方基部延伸細長之產卵管。
分布區域
亞洲東部;北起俄羅斯,南至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