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高5~7m,分枝多,樹冠呈圓形。互生羽狀複葉,葉長10~15公分;小葉7~9對,長橢圓形或卵形,長2~5公分,寬1~1.5公分。總狀花序自枝端的葉腋伸出,花瓣鮮黃至深黃色,5枚卵圓形花瓣,花徑2~3公分。莢果扁平帶狀,開長7~10公分,寬0.8~1.2公分。全年都能開花結果。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且溫暖環境,花開於新枝的枝端,修剪有助於萌生新枝,讓開花更繁茂。植株耐修剪,可修剪塑形為圓球形,甚至從小修剪抑制樹高為灌木狀。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臺灣所有離、外島,除了東沙島和南沙太平島外均有記錄。成蟲出現於任何有其寄主生長的環境,都市的校園、公園綠地非常容易看到,飛行活潑敏捷,會訪花吸蜜。季節型非常明顯,低溫期個體腹部斑紋會變淡模糊,背面藍色斑紋會擴散,雄雄背面幾乎佈滿灰藍色紋,而雌蝶背面則近似溫高期的雄蝶,在臺灣與本種近似的是莧藍灰蝶,但其背面呈靛藍色,本種背面呈灰藍色,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單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僅有酢醬草科的酢醬草,取食部位為葉片,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葉片下,卵呈白色扁平圓盤狀,表面有細密的網狀凹陷,頂部有明顯的精孔,幼蟲齡期共分為四齡,終齡幼蟲綠色,於寄主附近石塊下或土縫中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綠色,上有黑色斑點。
雌雄鳥同型。頭頸較短,喙粗壯略向下彎,枕部有窄羽形成羽冠,翼圓,跗蹠前緣具盾鱗,後緣具網鱗,尾短,尾羽12枚。成鳥額基白色,頭頂、上頸、背及肩羽黑藍色具金屬光澤。後枕有2至3條細長白色飾羽羽冠。頸側、雙翼、腰、尾為灰色。額、眉、頰、腮、喉、前頸及腹為白色。 幼鳥頭頂及羽冠黑綠色,背面灰褐色,有許多灰、黃及白色縱紋,腹面白色具暗褐色縱紋,背為褐色帶淡黃色斑點。飛羽及尾暗褐色、羽緣白,次級飛羽、大覆羽及中覆羽具白色端斑。虹膜橙紅色;眼先裸露部黃綠色,繁殖期轉為紫色;喙黑褐色;跗蹠及趾暗黃色,爪黑色。
棲地與習性
生活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河流、沼澤、池塘、河口附近。樹棲性,特別喜歡棲息在紅樹林、竹林及木麻黃防風林間。大 眼睛的構造正好配合其夜行的習性,在清晨及黃昏時也很活躍,日間常見其將頸部縮起,單足棲立於紅樹林或防風林中,有時會聚成大群。飛行時翼寬長,身體的形狀好像被壓縮過,比其它鷺類振翅的頻度高,會在飛行時鳴叫。 獵食時靠目視,但也會聽音辨位,方式為靜立待獵物接近,或是慢步接近獵物,常常單獨獵食,會維護覓食領域,但也會聚集到食物豐富的地區。可在日間覓食,但是常受到其它鷺科鳥類的攻擊驅趕,在夜間獵食捕獲的獵物雖然較少,但是食物體型較大。張晏銓(1997)對其溪流覓食棲地的研究發現,雖然本種腳的長度相對較短,常在溪流的淺平流區以定點站立的方式覓食,覓食效率較低,但是能量的消耗也少。 繁殖時會與牛背鷺、小白鷺形成壯觀的鷺鷥棲,雛鳥在巢中非常吵雜。而夜鷺活動時間和白鷺相反,白天看守營巢處,夜間外出覓食。鷺鷥群營巢的搬遷,通常是夜鷺先行,過了3至5年後,其它白鷺才會大批遷入(陳炳煌及顏重威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