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高10~20公分,天然分枝性佳,萌芽力強耐修剪。對生葉片披針形至橢圓形,葉長2~4公分,葉面光亮,部份品種葉身波浪狀。依品種不同,葉色從黃綠至深紅都有,亦有多色混雜的品種。簇生花序自葉腋開出,白色小花密集形如圓球。花序直徑0.5~1公分。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環境,半日照環境下植株比較稀疏。高溫期生長迅速但葉色較為暗沉,冬季低溫時紅葉的品種葉色分外鮮明。介質乾就澆水,部份品種可以耐短期浸水。肥料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修剪後可施用觀葉植物用的液體肥料以促進恢復生長。生長過密時需疏枝修剪,剪下的枝條可扦插繁殖。
本種為特有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以北部較常見。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活動,飛行活潑敏捷,會訪花吸蜜,本種 在低溫期腹面斑紋減退模糊,季節型明顯,後翅的尾突與其旁邊的眼狀斑紋,形成一個類似頭部構造藉以欺敵,另外後翅臀 區有一葉狀突起,由正後方看,狀似一對眼睛,其作用同前,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霓彩燕灰蝶,其腹面底色較淺,雄蝶翅腹 面線紋之白線部份較不明顯,在辨識上並不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低溫期以何種形態越冬尚不清楚。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包含無患子科、大麻科和千屈菜科等 ,主要取食部位為花苞或幼果,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花序上,卵呈淺綠色半球形,表面有明顯網狀突稜,幼蟲齡期共 分為四齡,終齡幼蟲綠色,通常於樹皮或落葉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褐色,上有黑褐色斑紋。
雌雄鳥同型。額紅褐色,背面黑色而有藍色光澤。翼和尾羽黑色,尾羽除中央一對外,各羽內側近末端處均有白斑,飛行時尾羽平展,內側的白斑連成V字型,最外一對尾羽特別長,形成甚深的尾叉。腹面的腮、喉紅褐色,上胸有一黑色橫帶,胸以下白色或淡黃褐色。飛行時,翼下覆羽為白色或淡黃褐色。喙黑色,跗蹠及趾黑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環境以中、低海拔的開闊地為主,很少進入森林地區,平地較為普遍,多見於農地、沼澤、魚塭地區,常大群於低空穿梭盤桓,捕食昆蟲。非繁殖期常有數以萬計的大群於黃昏集結飛翔,入夜後集體棲息於甘蔗、狼尾草等高莖作物的葉片上。
體呈縱扁,幼魚階段體色暗沉,體表多不規則之淺色色塊,尾鰭自尾柄基部為灰白色,並於上下緣有明顯絲狀游離。個體隨成長體色更顯黯沉,體表紋路連接呈波紋狀,但卻與尾鰭白色色塊同時轉趨模糊。
分布區域
分布於南美洲巴西境內之Solimões河與普魯斯河(Rio Purus)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