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常綠木質藤本植物,新梢捲曲、嫩莖纏繞等特性,攀附性支架或附屬物而生;葉腋處有特化的棘狀托葉,有利於植株纏繞固定。全株有白色乳汁為有毒植物。革質、長橢圓形葉對生,先端尖、全緣,葉肉有皺摺,葉色濃綠具光澤。單花腋生,花瓣基部合生為筒狀,花冠漏斗形、5裂,花形碩大艷麗。花色有紅、桃紅、粉紅、黃色等,但市面上還是以粉紅色較常見。果實熟後變褐色,細長可達20公分。成熟時果實開裂,種子具白色軟毛,藉風力傳播。
栽培方式
生性強健,喜好充足光照環境,全日照至半日照均可;光線充足更有利於開花。喜好排水良好的介質及炎熱的氣候環境,為熱帶地區涼蔭的植栽選擇之一。適度耐鹽,可栽植海邊做為海岸保護之用。耐旱性佳不差,可忍受短期的缺水。不耐低溫,臺灣北部栽植時應注意冬、春季的寒流低溫,低溫會造成落葉或葉色發黑及生長緩慢的現象。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基隆嶼、龜山島、澎湖、小琉球和金門也有記錄。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中較潮濕的環境活動,飛行緩慢優雅,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植物的汁液。本種在冬天會群體遷徙至臺灣南部及東南部,在避風的山谷作集體越冬的現象,在臺灣與本種近似的是淡紋青斑蝶,但其腹面底色較淺,淺色條紋較粗,而本種腹面底色較深,淺色條紋較細,兩者區分容易,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單食性蝶種,目前僅知寄主植物只有夾竹桃科的布朗藤,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背,卵呈牙白色砲彈形,表面有淺凹陷和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有兩對肉質長突起,終齡幼蟲於寄主或附近植物上化蛹,蛹為懸蛹,蛹體粗短,外觀為翠綠色。
形態特徵:雌雄鳥同型。繁殖羽臉、胸白色,有暗色細縱斑,眉斑白色,頭頂及背面紅褐色,有黑色斑塊,翼棕灰色,白色腹部下方有一大片明顯的黑塊。非繁殖羽眉斑白色,背面為單調的棕灰色,頸有細縱紋,腹部白色。眼黑色,喙長而前端微下彎,跗蹠及趾黑色。
棲地與習性
有群聚性,常與大群東方環頸鴴混棲,可以在地面快速走動,經常涉水活動, 覓食動作急促,以喙不停的在泥地上戳食,用視覺及喙部的觸覺找到食物。 冬季時常可見到數百到數千隻的大群,飛行時常大群在空中動作一致的轉向,飛行時翼帶清晰。活動時如果發現空中出現威脅較大的遊隼,整群鳥會快速升空,形成緊密的大群,在空中不斷的轉向,直到威脅離開為止。如有威脅較小的紅隼飛過,活動中的鳥則會跑在一塊,形成緊密的一群,此時受到驚嚇的鳥會身體站直、頸部上挺,做成預備起飛的動作,如果警報解除,則迅速散開繼續用餐。 在度冬區的覓食活動深受潮汐影響,在漲退潮時最為活躍,即使在夜間仍不斷的覓食,滿潮時則到高處棲息。在台灣的繫放資料顯示,某些個體每年都會回到同一個地點度冬,因此對於度冬位置的忠誠度頗高。 夏季偶可見零星個體滯留。在台灣大部分時間看到的為非繁殖羽,4月間可見到轉成繁殖羽的個體。
體呈紡錘狀但略顯側扁,吻端圓鈍不具明顯之上下頷;眼睛比例小,個體多以特殊脈衝之電流進行定位、定向與溝通;體色多為銀白、蒼灰至灰綠。背鰭與臀鰭皆不具硬棘,軟條數分別為14-19及25-31
分布區域
甘比亞、剛果、塞內加爾國境內之淡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