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墨西哥,為景天科朧月屬的多年生草本。根部纖細,莖部健壯,成熟植株莖部略有木質化呈灌木狀,老熟莖部則呈匍匐狀。匙形葉片多肉質,蓮座狀緊密排列。葉長5~7公分,葉寬1.5~3公分,植株直徑10~15公分。葉色灰綠,強光照射或冬季低溫時會略帶淺藍紫色。全葉覆有臘質白粉,能協助植物抵禦強光。老株下位葉容易乾枯脫落。開花期春季,花朵星形5瓣。
栽培方式
適合光線充足處栽培,光線強葉片排列緊密,光線不足葉色灰綠且變薄,嚴重者葉片先下垂後掉落殆盡。耐旱性強,可觀察介質乾燥後才澆水。介質使用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或培養土均可。一般不用施肥,如以採收有葉片為栽培目的者,可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肥料。
本種產於全島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晨昏時段活動,也會在陰天時出來活動,晴天時則出沒於濃密的林中,飛行活潑快速,停棲時翅膀合攏,常躲在葉片下,藉以躲避天敵攻擊。除訪花吸蜜吸水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尤其是鳥類的。綠弄蝶的前後翅腹面均為帶金屬光澤的綠色,翅脈佈滿黑色鱗片,在臺灣類似的種類有褐翅綠弄蝶,必須由背翅顏色來辨識。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冬季期以幼蟲形態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清風藤科的山豬肉、筆羅子、綠樟和紫珠葉泡花樹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嫩葉上,卵呈半球形,有微微隆起之突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不同齡期的幼蟲,會製作不同形式的蟲巢。終齡幼蟲直接於巢內化蛹,或爬下至地面於落葉堆中化蛹,蛹為縊蛹,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防止水份入侵。
體長約30cm,雌雄鳥的羽色略有不同。雄鳥喙黑青色、下喙基黃綠色,虹膜粉紅色,額頭紅色,頭頂至後頸灰色、帶黑色軸斑,眼先黑色,臉及喉灰色,喉側有一黑色橫帶,背、肩羽、腰及翼羽黃綠色,翼羽褐綠色,飛羽黑色、帶有顯著白斑,胸、腹及尾下覆羽黃綠色,尾下覆羽帶黑褐色斑紋,尾黑色,但中央一對為黃綠色帶黑色橫斑,腳鉛綠色。 雌鳥額頭灰色、並非紅色,其餘部分與雄鳥相同。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海拔800公尺至3,000公尺之間的山區,但以海拔2000公尺以上較為常見,於闊葉樹林及針葉樹林內皆可發現,大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喜攀爬於樹幹或樹枝上,搜尋樹幹內或樹皮間的昆蟲,但與台灣其它兩種樹棲啄木鳥相比,綠啄木較少進行啄木,而且會飛到地面上覓食。少作長距離飛行,多在樹與樹之間作短程飛行。
分佈於印度境內的小型南鱸,全身具鮮艷之殷紅色澤,成熟雄性尚在體側具金屬光澤之藍綠色橫帶;背鰭硬棘數12 - 14,軟條數6-8;臀鰭軟條數6-7;背鰭末端上緣呈圓形。
分布區域
分布於亞洲印度、孟加拉、不丹、尼泊爾恆河及中國伊洛瓦底江等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