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大喬木,樹高可達20公尺; 莖:樹幹通直,分枝多為輪生狀,樹冠成水平展開,層層枝葉濃密; 葉:單葉,互生,闊心形至闊卵形,長15-25公分,寬10-20公分,先端漸尖或 銳尖,基部心形,葉基部有二杯狀而具柄之腺體,全緣或3-5掌狀深裂,柄 長10-20公分; 花:繖房花序(雄花)或總狀花序(雌花),頂生;單性花,雌雄異株;花冠白色, 內緣為紅色,5枚,長橢圓形;花萼筒狀,先端2-3裂;雄蕊8-10枚。雄蕊 花絲或是雌花花瓣基部,常會在花藥完成開裂或雌蕊完成授粉後而轉變成 紅色。開雌花的雌株的開花量較少,一個枝條一般不會超過十朵。花剛開 時白色,花心淡綠色,花心顏色逐漸轉深而為紅褐色,雄花花柄細而易 斷,會連花柄整躲花掉落,雄花開花量大,樹下整朵完整落花鋪滿地面。 果實:核果卵形至扁球形,長5-7公分,具3條稜狀突起; 種子:種子闊卵形,具花紋。
栽培方式
油桐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對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污染反應極為敏感。在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中性或微石灰性土壤上均生長良好,但不耐水淹。喜光性強,根系較淺。油桐生長的速度快,而且好管理,栽植後3-4年開始結果,5年後結果漸旺,6-30年為盛果期,有的結果壽命可達100年以上。冬季落葉後可修枝,修枝時保留主幹,將側枝修除,可幫助主幹長高。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曾有記錄,但島上並沒有寄主植物,所以應該是臺灣飛過去的個體。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中較陰暗的林間活動,飛行活潑敏捷,喜吸食動物排遺和樹液,訪花性並不明顯,雄蝶有時會至濕地吸水。本種偶而會出現有尾突的個體,尤其是溫度較低的季節,通常是雌蝶,而其尾突的長度長短不一,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暗色紫灰蝶,其背翅藍紫色斑紋比本種更暗,在辨識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以成蟲越冬,但不易見到。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殼斗科的青剛櫟、赤皮、毽子櫟、狹葉櫟和捲斗櫟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新芽上,卵呈白色半球形,表面有明顯網狀凹陷,上有針狀突起,幼蟲齡期共分為四齡,終齡幼蟲淡綠色,於樹幹或落葉上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淡褐色,上有深褐色細紋。
雄鳥的前額至頸及耳羽為柔和的灰色,後頸有一黑色寬頸輪。背、覆羽及三級飛羽為葡萄紅色,初級飛羽及其覆羽為黑褐色。背至尾上覆羽深藍灰色,中央尾羽與腰灰色,外側尾羽黑色,最外側3對的羽尖白色,其餘尾羽羽尖灰色。頦白色,轉至喉部淡粉紅色,胸及腹為葡萄紅至粉紅色。尾下覆羽白色,尾下白色外側羽基部黑色,翼下淡灰色,內覆羽白色,飛羽黑褐色。虹膜褐色到褐黑色,眼圈裸處灰色;喙黑色基部及蠟膜較灰;腳黑色。 雌鳥的額部淡灰色,背面土褐色,與雄鳥一樣,後頸有一黑色寬頸輪,飛羽褐色更深,背及腰更灰色,頦及喉淡灰皮黃色,漸轉為胸及腹部為褐灰色,尾下覆羽白色,尾下如雄鳥黑色,翼下灰白色飛羽褐色。 幼鳥的體色類似雌鳥,但是沒有黑色的頸輪,大部分的體羽及覆羽有淡皮黃色的羽緣,初級覆羽有寬的栗色羽尖。
棲地與習性
分布於台灣各地平地到海拔2,000公尺乾燥的開墾地。為台灣最小型的鳩鴿科鳥類,會單獨、成對或小群活動,但也會結成數十隻的大群,經常成群停立在電線或樹枝上,或是在旱作地上。 覓食幾乎都在地面上,通常在清晨或黃昏覓食,白天的其它時間大部分在休息。生性頗害羞,看到人接近時會快速飛離到相當遠的地方才停下,飛行時間歇振翅,路徑為快速的直線。
體呈紡錘狀但略顯側扁,吻端圓鈍不具明顯之上下頷;眼睛比例小,個體多以特殊脈衝之電流進行定位、定向與溝通;體色多為銀白、蒼灰至灰綠。背鰭與臀鰭皆不具硬棘,軟條數分別為14-19及25-31
分布區域
甘比亞、剛果、塞內加爾國境內之淡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