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直立草本,株高可逹2~3公尺。地下匍匐莖,粗大如薑。單葉互生,具有短葉柄;葉舌兩裂,外被棕色毛;廣披針形葉,葉長50~70公分,寬8~15公分,兩端漸尖,葉緣被毛,下表面中肋被毛;葉鞘甚長,會互相包被略呈假莖。圓錐花序穗狀開展,花自頂端葉鞘抽出,花漏斗狀,唇瓣花白瓣而內橙黃帶紅斑及條紋。深紅稜球形果實,種子黑色,具有白色膜質假種皮。
栽培方式
生性強健,適應性廣。喜好全日照或半日照均可。耐陰性佳,能栽於樹蔭濃密之處。潮濕環境更利於生長,定植後初植需多灌水,或噴霧保持、增加濕度,有利植株的生長。待植株適應後在臺灣的氣候環境可粗放管理。花後可以剪去開過花的枝條,有利新稍的生長及植群美觀的維持。
本種為特有亞種,主要產於本島中、南部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熱帶季雨林等處活動, 成蝶飛行緩慢優雅,會訪花吸蜜,雄蝶常群聚於濕地吸水,早期產量非常多,是當年蝴蝶加工重要的材料蝶之一, 近來環境破壞後,數量已逐年下降。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為多種白花菜科的植物,但主要都是在毛瓣蝴蝶木 上發現幼蟲,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老葉葉背上,卵呈黃色梭狀,上具十幾條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 幼蟲暗綠色體側有暗紅色線紋,於寄主植物的枝葉下側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淺綠色。
雌雄鳥同型。頭上中央至後枕為棕褐色,兩側各有一條黑色側冠紋,額及臉部為明亮的紅棕色,背部為橄欖綠色,腰乳黃色,尾及翼綠褐色。喉有斑駁黑色紋,上胸有淡黃色橫帶,腹面白色。亞成鳥似成鳥,整體色調較淡,臉部紅棕色範圍較窄,尾羽亦較短。喙褐色,前端及下喙較淡。跗蹠及趾肉黃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中、低海拔的闊葉林及次生林中,尤其喜好竹林,常單獨或成小群穿梭於樹林中、上層,性活潑好動,常不停跳躍穿梭於細枝間,追逐小蟲,亦常定點停飛,啄食停於樹葉或細枝上的昆蟲。 冬天的非繁殖期常混於不同鳥種組成的覓食集團中,在台灣中部森林中,最常與綠鳳鶥在一起,跟隨在以繡眼雀鶥為主導的覓食混群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