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會誤以為"桔梗"是桔子的梗,不過實際上與桔子或柑橘並沒有關係,中國桔梗在我國出名,主要是因為在中藥上的效能而有名,以根入藥,功能宣肺、祛痰等,而它的花尤其令人憐愛,含苞未放有如鈴鐺或氣球的花蕾,就像英文名"Balloon Flower"一樣可愛,使得原本身為野草的桔梗,現在已漸漸開始在花圃、盆栽、插花以及花束中出現了,矮性品種做盆花應用,高性品種則可作花壇佈置植物。
栽培方式
喜愛溫和涼爽氣候,生育適溫15-25℃,苗期怕強光直曬,須遮蔭,成株可多接受陽光,不可積水,可略耐乾旱,宜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土質疏鬆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上栽培。株高約30-80公分,有矮性及高性品種,花冠鐘形,主要在春季開花,成株較可耐熱,可陸續開花到秋季,但超過30℃高溫最好能遮蔭以免日曬過強而死亡。
本種產於全島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晨昏時段活動,也會在陰天時出來活動,晴天時則出沒於濃密的林中,飛行活潑快速,停棲時翅膀合攏,常躲在葉片下,藉以躲避天敵攻擊。除訪花吸蜜吸水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尤其是鳥類的。綠弄蝶的前後翅腹面均為帶金屬光澤的綠色,翅脈佈滿黑色鱗片,在臺灣類似的種類有褐翅綠弄蝶,必須由背翅顏色來辨識。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冬季期以幼蟲形態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清風藤科的山豬肉、筆羅子、綠樟和紫珠葉泡花樹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嫩葉上,卵呈半球形,有微微隆起之突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不同齡期的幼蟲,會製作不同形式的蟲巢。終齡幼蟲直接於巢內化蛹,或爬下至地面於落葉堆中化蛹,蛹為縊蛹,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防止水份入侵。
害蟲學名:Saissetia coffeae
害蟲目別:半翅目
害蟲科別:軟介殼蟲科
危害作物資訊
作物名稱:咸豐草
作物學名:Bidens pilosa var. radiata
作物科別:菊科
體長約 11cm。背面大致為黃綠色,白色眼圈甚明顯,眼先有一道黑色帶,前額稍黃。喉至上胸黃色,下胸及腹部污白色,?部較灰。尾下覆羽黃色。虹膜紅褐色。喙黑色,腳鉛灰色。
棲地與習性
非常適應人類營造的綠地環境,包括公園、校園、庭園、行道樹、果園等,即 使在大都市內也可依賴零星的路樹而生存良好,也常造訪樓房陽台的植栽。總是生活於人類聚落附近,會隨著人類開發而至山區道路旁的林緣,也會與小型山鳥混群活動,但不會進入完全的天然林內。對人類毫不畏懼,已演化成完全與人類共存。 成群生活,鳥群規模約20至50隻,冬季的鳥群較大。一天當中鳥群的大小及組成份子經常改變,可知鳥群並無嚴密的組織,且個體在區域間有很高的流動性。休息時會互相理羽。夜間數隻一起依偎在樹上的細橫枝上睡覺。
體長,稍呈圓筒形,尾柄側扁。頭稍尖,吻鈍而突出,口稍下位。鬚2對,吻鬚較短,頜鬚末端超過眼後緣。背鰭起點前有一向前平臥的倒刺,隱埋於皮膚內,有人稱之為〝倒刺鲃〞;背鰭無硬刺。體被大圓鱗,側鱗基底具黑斑。體背部茶黃色,腹部灰白,背鰭邊緣黑色,其他各鰭橙紅色。臺灣溪流中之大型鯉科魚類,亦為休閒垂釣對象。
分布區域
為台灣特有種,分布於台灣南部與東部中大型河川中,如曾文溪、高屏溪、卑南溪、秀姑巒溪、花蓮溪等;惟目前多有因人為活動造成之擴散,目前在西部與北部溪流亦偶可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