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高1.5~2公尺,枝條直立,天然分枝較少。對生葉片橢圓形,葉長15~25公分,薄革質,葉面有光澤。總狀花序自莖端開出,花序長約30公分,紅色花管狀,有5裂片。花質地光滑,有如塑膠製品。
栽培方式
適應性強,全日照至半日照環境都可以生長開花,日照強葉色較為黃綠,遮蔭處葉片深綠。高濕度環境生長迅速,開花繁盛。植株高大,盆栽需使用壤土以增加支持性,避免植株傾倒。露地栽培可以選避風且有牆蔭或樹蔭的位置,可確保葉片不被風吹破且保持葉片綠意。水分需充足供應,尤其夏季高溫需水量大,澆水要充足。肥料每季使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耐修剪,可在冬季進行強剪以控制株高與株形。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低地至中海拔山區,另外澎湖也曾有記錄,近年來未再觀察到。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生林和常綠硬葉林等的森林邊緣和溪流沿岸處活動,成蟲飛行緩慢,會訪花吸蜜。成蟲翅膀腹面圖紋像菜葉,有近似葉脈、蟲咬痕和水傷的斑紋,早期職業採蝶人稱牠為高麗菜蝶。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臺灣鉤粉蝶,其後翅外緣呈鋸齒狀,本種則為圓弧狀,在辨識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鼠李科的桶鉤藤和小葉鼠李,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嫩葉、新芽上,卵呈橙黃色梭狀,側邊有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綠色,於寄主植物的枝條或葉片下化蛹,蛹為縊蛹,蛹外觀淺綠色,翅基附近有一褐色斑紋。
雌雄鳥同型。頭及背面為帶光澤的藍黑色,腰部鏽紅色,翼和尾羽黑色,外側尾羽特別長,形成很深的尾叉。眉斑長,延伸至頸側,為紅褐色。腹面的喉至上腹淡橙色,有黑色縱斑,下腹淡灰褐色,有濃密黑色縱紋。亞成鳥似成鳥,唯腰部色淡,呈淡黃色或淺棕色。喙黑色,跗蹠及趾黑褐色。 本種與金腰燕(C.daurica)外形相似,主要區別在於本種的體型較大,下腹部的黑色縱紋較前者粗黑,且後頸無栗色領。
棲地與習性
常成群飛翔於農田、荒地、果園等開闊地上空,有時混於其它燕群中,飛行速度較慢,常短暫拍翅向上,再飄蕩下滑,追捕飛蟲為食。亦常成群蹲坐地面(以河堤最常見)或鄉間屋頂的斜面上,春季4月間曾見數百隻的大群,天黑前盤旋於乾河床上,而後集體停入高大的狼尾草中夜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