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生草本,株高10-35公分;莖直立,節膨大,多分枝;單葉,互生,三角形至卵形,長2-5公分,寬0.2-2公分,先端漸尖形,基部抱莖,柄具翅,全緣;葉鞘筒狀,膜質;花期9~10月,總狀花序至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被白色,管狀,4裂;雄蕊5-6枚;果期約10~11月,為堅果黑褐色,闊卵形,具皺紋。
栽培方式
適應性強,喜溫暖氣候,在15-30 ℃的溫度下生長良好,在-15 ℃左右地區栽培可安全越冬。適宜在肥沃疏鬆的砂壤土中種植,而黏土及排水差的地方種植產量、品質均差。
本種為特有種,僅產於本島北部、東北部低海拔山區和離島龜山島。成蟲喜歡於近海礁岩地和開闊坡地等,較明亮 的環境活動,飛行緩慢狀似跳躍,喜歡訪花吸蜜。在其產地近似的種類,只有密紋波眼蝶,該種雄蝶前翅背面無眼 紋或眼紋模糊,喜好有遮蔽潮濕的環境,本種類是出現在開闊明亮或乾燥的環境,且本種雄蝶前翅背面眼紋較其鮮 明。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低溫期以幼生期越冬。單食性蝶種,目前僅知寄主植物只有禾本科的印度鴨嘴草,雌蝶會將卵 單產於寄主的根、莖、葉或花穗上,也會產在寄主附近的土石、落葉、蕨類或其他植物上,卵呈綠色球形,幼蟲齡 期共分為四齡,有綠色和褐色兩型,終齡幼蟲於植物莖葉或石塊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也有綠色和褐色兩型。
雌雄鳥外形不同。雄鳥身體背面及胸腹部都是天藍色,上喙基部、頭後各有一個黑色區塊,胸前有一條新月形的黑色窄帶。背部顏色較深,飛羽與尾羽黑色有深藍色邊緣,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色,體側接近藍色。喙藍色,邊緣及喙尖黑色,跗蹠與趾藍色。雌鳥背部、翼及尾羽棕色,頭後及胸前沒有黑色,頭及胸部的天藍色較黯淡。某些族群的雄鳥在非繁殖季似乎與雌鳥羽色相近,但詳細狀況有待進一步求證。
棲地與習性
全年維持固定的領域,成對在人為干擾較少的樹林或林邊灌木叢中活動,會在空中定點飛行啄食(hover)枝葉上的小蟲,飛擊(sally)飛過棲枝的昆蟲再回到同一停棲點等待,偶然也會覓啄(glean)葉片間隱藏的小蟲。常和其它鳥種形成混合鳥群一起覓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