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灌木,株高1-3公尺。 莖:圓柱形,多分枝,小枝細長,具刺,密被灰色星狀毛。 葉:單葉,近對生,卵狀長橢圓形,長15-25公分,寬8-15公分,先端銳形,基部楔形,全緣或淺波狀5-7齒裂。 花:聚繖花序,腋生;花萼闊鐘形,5裂,裂片先端刺尖;花冠白色,鐘形,5深裂;雄蕊5枚,花絲甚短。 果:漿果成熟時橙黃色,球形;種子多數。
栽培方式
喜半日照、溫暖多濕的環境。不耐旱,須提高澆水頻度,高温乾旱下每天應澆水2~3次。夏季勿中午浇水,以避免傷根。植栽定植時除施基肥外,平時肥料應勤施薄肥,可追施液肥2-3次,肥水充足使植株健壯、結果累累。萬桃花的蟲害多,主要常見是青枯病、紅蜘蛛等。植株過密時可進行摘葉、剪除部分枝條,以利於通風透氣、增强光照、株形優美。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和灌叢等地的邊緣活動,飛行緩慢狀似跳躍,喜歡訪花吸蜜。本種原被視為特有種,但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事實上牠是廣泛分布的蝶種,其範圍包含中國大陸東南部、朝鮮半島和日本。在臺灣是非常普遍的種類,與牠近似的種類中,只有本種雄蝶前翅背面無眼紋或眼紋模糊,另外牠們喜好有遮蔽潮濕的環境,其他種類則是出現在開闊明亮或乾燥的環境。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柳葉箬、芒和棕葉狗尾草等,雌蝶會將卵單產於寄主的根、莖、葉或花穗上,也會產在寄主附近的土石、落葉、蕨類或其他植物上,卵呈綠色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四齡,有綠色和褐色兩型,終齡幼蟲於植物莖葉或石塊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也有綠色和褐色兩型。
害蟲學名:Paracoccus marginatus
害蟲目別:半翅目
害蟲科別:粉介殼蟲科
危害作物資訊
作物名稱:銀膠菊
作物學名: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作物科別:菊科
繁殖期雄鳥前額有一尖長形的紅色額甲,向後上方一直延伸到頭頂,末端游離;頭、頸、上背灰黑色;頭側、後頸較淺淡;下背、肩、翼上覆羽、三級飛羽黑竭色,向後漸淡顯褐色,各羽具寬闊的灰色至棕黃色羽緣,形成寬的羽斑紋;尾羽黑褐色,羽緣淺淡;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黑褐色,第1枚初級飛羽除末端外均為白色,翼緣亦白;翼上覆羽及內側飛羽橄欖黑竭色,具寬的棕色羽緣。腹面灰黑色,羽端蒼白色,形成狹小的弧狀紋;腹部中央色較淺,滿布蒼白色橫斑紋;尾下覆羽棕黃色,具黑褐色橫斑;翼下覆羽和腋羽黑褐色,羽端灰白色。 雌鳥額甲較小,不向上突起,呈黃褐色,背面橄欖灰黑色,具寬的棕褐色羽緣形成斑紋,尾羽暗褐色;飛羽暗褐色,第1枚初級飛羽外翻和翼緣白色。頭側和頸側棕黃色;頦、喉及腹部中央黃白色,腹面土黃色,具黑褐色波狀細紋。虹膜雄鳥紅色,雌鳥淺黃褐色。喙黃綠色,跗蹠綠褐色。 幼鳥與雌性成鳥相似,頭側淡棕,雜以黑羽,頦及喉白色,雜以灰黑色羽。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低平原的蘆葦沼澤、水稻田或甘蔗田、湖邊草叢和多水草的溝渠。多在 晨昏活動,陰天時可整天活動,在草叢中行走謹慎而緩慢,並配以頭向前叩動和尾羽的上下翹動,也善於游泳和涉水行走。 隱密性高,性機警,周圍如有輕微的變動,立刻挺身而快速地鑽入濃密的草叢中,很少起飛逃避。受驚時即躍起飛行,拍翅快速,然而飛行一小段之後隨即降落。
體長,稍呈圓筒形,尾柄側扁。頭稍尖,吻鈍而突出,口稍下位。鬚2對,吻鬚較短,頜鬚末端超過眼後緣。背鰭起點前有一向前平臥的倒刺,隱埋於皮膚內,有人稱之為〝倒刺鲃〞;背鰭無硬刺。體被大圓鱗,側鱗基底具黑斑。體背部茶黃色,腹部灰白,背鰭邊緣黑色,其他各鰭橙紅色。臺灣溪流中之大型鯉科魚類,亦為休閒垂釣對象。
分布區域
為台灣特有種,分布於台灣南部與東部中大型河川中,如曾文溪、高屏溪、卑南溪、秀姑巒溪、花蓮溪等;惟目前多有因人為活動造成之擴散,目前在西部與北部溪流亦偶可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