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屬植物多逹200多種,為附生植物於原生地以附生於樹幹或岩石上生長。莖直立或懸垂,葉對生,橢圓形或長卵形,深綠或淺綠色,也有斑葉品種;花腋生,管狀花前端開裂,花形像鯊魚張開大嘴的樣子。花色多紅、黃、橙、粉紅及雙色都有。視品種不同有秋至春季或春至夏季開放的品種。
栽培方式
因原生附著於樹幹上,喜好溫暖、高濕的環境,耐陰性雖佳,但明亮光照下花開的狀況較為良好。栽培介質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生長適溫18~22℃,高溫多濕時枝蔓易腐爛。越冬溫度應在10℃以上。栽培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透氣性良好的砂質壤土為佳。盛夏時應注意移置陰涼通風處環境下栽培,部份品種盛夏會出現生長停頓,或發生落葉的現象。花後可配合輕剪,以促進新生枝條萌發,以保持盆花的緻密。1~2年宜行換盆或換土作業,以保持植群的生長勢。生長旺盛時期可每月施肥1~2次。配合花後的修剪,可施予磷鉀肥,以利新稍的萌發。
本種產於本島南部平地和低山地區,離島蘭嶼和綠島均有分佈。成蟲喜歡於林緣、溪流或樹冠邊附近活動,停棲時翅 膀平攤,並常躲在葉片下,藉以躲避天敵攻擊。除訪花吸蜜吸水外,也喜歡吸食各種動物的排遺,雄蝶會至林冠邊緣 展現領域行為。與本種近似者為白裙弄蝶,該種後翅外緣具有兩道黑褐色斑列,本種僅有一道黑褐色斑列,在辨識上 並不困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冬季期以幼蟲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薯蕷科的裏白葉薯榔、蘭嶼薯蕷和人工栽 培的大薯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表上,卵呈扁球形白色具縱稜,其上覆有來自雌蟲腹部末端之淺黃色軟毛,幼蟲 齡期共分為五齡,不同齡期的幼蟲,會製作不同形式的蟲巢。終齡幼蟲直接於巢內化蛹,蛹為縊蛹,頭部具一指狀突 起,蛹呈淺黃褐色,兩側各有兩個三角形,其內具白色粉狀蠟質代謝物。
體長39cm。繁殖羽身體大致為黑色而有綠色光澤,尾羽末端羽緣黃白色,背、翼橙栗褐色,覆羽羽軸白色,呈縱斑狀。喙黑色。非繁殖羽全身大致為栗褐色,羽軸黃白色,呈放射狀縱斑。尾上覆羽及中央尾羽褐色,有多道黑色橫斑,外側尾羽黑色。下胸及腹部淡黃色,腹側有褐色細橫斑。喙黃褐色。腳黑色,後內趾的爪甚長。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平原、丘陵、低海拔山區的河谷平原,喜愛芒草與灌叢雜亂交錯的平坦荒地,也包括蔗田、墓園等人為環境。有很強的地棲性,經常隱身於濃密的灌叢間地面潛行覓食,偶爾於變換位置低飛時或停棲於較高的灌叢時才會被發現。 夏季羽色鮮明且活動頻繁,很容易被發現;但冬季的羽色黯淡,同時變得非常隱密,不容易被發現。飛行能力不佳,經常在穿越鄉間道路時被車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