莖粗壯短縮,披針形肥厚葉片螺旋狀互生,排列緊密。葉長5~10公分、葉寬1~1.5公分。葉色墨綠,葉背有白色橫紋突起的斑點,葉面有細碎斑點。總狀花序自葉腋伸出,長可達30公分。白色花喇叭形,花瓣背面有綠色或褐色線條。開花期冬至春季。有時會在花梗上長出不定芽,可用於繁殖。
栽培方式
適合半日照涼爽環境,以戶外明亮且不受陽光直射處栽培為宜。夏季高溫期生長停滯,秋至春季是生長期。夏季可2~3週澆一次水,秋至春季約1週澆一次水。秋至冬兩季施用一次長效性肥綜合肥料。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基隆嶼、蘭嶼、綠島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生林、海岸林、果園和都市林等處活動,飛行活潑敏捷,會訪花吸蜜,也會吸食鳥類排遺,季節型明顯,低溫期個體腹面斑紋會消退模糊,近年來各地大量種植穗花山奈(野薑花),使得本種更容易看到,在臺灣與本種近似的是白雅波灰蝶,但其背面呈白色,本種背面呈淺藍色,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低溫期以蛹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薑科的月桃、臺灣月桃、烏來月桃和穗花山奈等,取食花或花苞,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花苞或花梗上,卵呈藍白色扁平狀,表面有凹陷和短突起,幼蟲齡期共分為四齡,終齡幼蟲淡褐色,於寄主根部的枯葉堆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淡褐色,上有少數黑色斑點。
雌雄鳥同型,繁殖季與非繁殖季的羽色相異。繁殖羽額部眉線以上、頸側至上胸為白色,背面自頭頂、後頸、背至腰部為黑色羽帶白色邊緣。初級飛羽黑褐色,內側各羽的基部白色,次級飛羽及三級飛羽暗褐色,外瓣具黑白相間的橫斑,翼上各覆羽黑色有白色羽緣,尾上覆羽白色,有黑色橫斑。喙基、眼先、耳羽以下經喉、胸、腹部黑色,尾下覆羽白色。非繁殖羽背面黑褐色,帶白色邊緣,腹面白色帶褐色斑紋,飛行時可見腋部黑色。喙黑色,跗蹠及趾黑色,眼暗褐色。
棲地與習性
出現在海岸、河口沙灘或泥灘,以西海岸的數量較多。常以鬆散小群活動,有 時與金斑鴴混棲,在退潮時於潮間帶漫步覓食,發現獵物時快步上前喙取,有時會挑開沙土以取得獵物,偶會在夜間覓食。
大型淡水鯰魚,幼魚與亞成魚階段,體側具3-4條縱向深色線條,背部顏色暗沉,體色或有斑剝狀之深淺色塊分佈,呈魚則呈深灰色或墨綠色。背鰭硬棘數1,軟條數4;臀鰭不具硬棘,軟條數60-75
分布區域
亞洲泰國至印尼淡水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