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條直立,園藝栽培一般株高1~1.5公尺,原產地可以長至5公尺高。互生圓形或橢圓形葉片有掌狀深裂,裂片4~6片,一般有5片,因此而得「五爪」之名。葉長、寬15~20公分,裂片寬1~1.5公分。繖形花序自枝端伸出,雌雄異花,花序中的雌花先開,開花後子房發育成白色的幼果,果實逐漸呈熟為紫黑色時,雄花序才伸起比果實高的位置開花。造成一個花序上同時有果有花的奇特景象。花徑約0.3公分,球形果實直徑0.3公分。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或半日照溫暖環境,高溫期生長迅速,低溫期生長緩慢甚至停滯。介質略乾就澆水,時常於葉片噴水有助於新葉生長。肥料春至秋季每季施用一次長效肥。如果有枝葉生長過密的現象,可以酌加修除以使樹冠通風良好,避免躲藏介殼蟲等害蟲。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低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晨昏時段活動,也會在陰天時出來活動,飛行活潑快速,停棲時翅膀合攏,常躲在葉片下,藉以躲避天敵攻擊。除訪花吸蜜吸水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尤其是鳥類的。橙翅傘弄蝶的後翅腹面,翅脈佈滿鮮艷的橙色鱗片,狀似雨傘骨架,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冬季期以三或四齡越冬。單食性蝶種,目前僅知寄主植物為黃褥花科的猿尾藤,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成熟葉上,卵呈半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不同齡期的幼蟲,會製作不同形式的蟲巢。終齡幼蟲直接於巢內化蛹,蛹為縊蛹,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防止水份入侵。
本種是台灣三種鷦鶯中體型最大者。雌雄鳥同型,但冬夏體色略有差異。非繁殖羽身體背面為黃褐色,除腰和尾上覆羽外,有許多黑色縱斑。翼覆羽褐色,飛羽外緣深栗褐色,尾羽栗褐色。顏面褐色,雜有赤褐色斑點,眉斑不明顯,眼周赤褐色。喉、胸黃褐色,散布不規則黑斑,腹中央白色。繁殖羽身體背面暗褐色,各羽有欖色羽緣,眼周黑褐色,腹面一致為淡黃褐色。其餘同非繁殖羽。喙在非繁殖期赤褐色,繁殖期黑色。跗蹠及趾肉色。
棲地與習性
喜棲息於開闊山坡地的草叢中,或開墾農地如茶園等濃密灌木,不到陰暗的森林內層活動。春、夏兩季常攀緣於高草莖上,不停鳴唱。不善飛,通常僅作短距離飛行,飛行時因拖著長尾,顯得笨重吃力,呈不規則的波浪路線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