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花在溫暖的地區可作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但不耐寒,北部多為一年生栽培。株高約30~60公分,植株表面有細細的茸毛,花為聚繖花序,著生在頂端,小花成筒狀,花冠五裂成星形,就像是數十朵的小星星聚集成一個個花球,故名"繁星花",令人駐足欣賞,連蝴蝶都喜愛親近採花蜜。
栽培方式
繁星花的栽培環境以全日照或半日照為宜,日照不足枝條會徒長,並且會開花不良。土壤選擇排水良好的有機質砂質壤土即可。植株耐旱性,耐蔭性強。開花期用花肥每星期施用一次,促進開花及延長花期,花期過後需立即剪除殘花並再補充肥分,可促使新枝再生,周年花期不斷。但冬天不耐,15℃以下生長不良,10℃以下無法越冬。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和澎湖群島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風林、海岸林等處環境明亮的草叢活動,飛行活潑敏捷,停棲時前翅成V字型後翅平攤或下壓。會訪花吸蜜吸水。本種前後翅背面的斑紋為黃白色,是其中文俗名由來,在臺灣其他孔弄蝶屬的種類,其斑紋均為白色,所以在本島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分。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冬季期以老熟幼蟲或蛹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五節芒和芒,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卵為半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於寄主葉片製作筒狀蟲巢。終齡幼蟲化蛹離開蟲巢至葉背化蛹,蛹為縊蛹,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佈滿於葉背防止水份入侵。
雄鳥的前額至頸及耳羽為柔和的灰色,後頸有一黑色寬頸輪。背、覆羽及三級飛羽為葡萄紅色,初級飛羽及其覆羽為黑褐色。背至尾上覆羽深藍灰色,中央尾羽與腰灰色,外側尾羽黑色,最外側3對的羽尖白色,其餘尾羽羽尖灰色。頦白色,轉至喉部淡粉紅色,胸及腹為葡萄紅至粉紅色。尾下覆羽白色,尾下白色外側羽基部黑色,翼下淡灰色,內覆羽白色,飛羽黑褐色。虹膜褐色到褐黑色,眼圈裸處灰色;喙黑色基部及蠟膜較灰;腳黑色。 雌鳥的額部淡灰色,背面土褐色,與雄鳥一樣,後頸有一黑色寬頸輪,飛羽褐色更深,背及腰更灰色,頦及喉淡灰皮黃色,漸轉為胸及腹部為褐灰色,尾下覆羽白色,尾下如雄鳥黑色,翼下灰白色飛羽褐色。 幼鳥的體色類似雌鳥,但是沒有黑色的頸輪,大部分的體羽及覆羽有淡皮黃色的羽緣,初級覆羽有寬的栗色羽尖。
棲地與習性
分布於台灣各地平地到海拔2,000公尺乾燥的開墾地。為台灣最小型的鳩鴿科鳥類,會單獨、成對或小群活動,但也會結成數十隻的大群,經常成群停立在電線或樹枝上,或是在旱作地上。 覓食幾乎都在地面上,通常在清晨或黃昏覓食,白天的其它時間大部分在休息。生性頗害羞,看到人接近時會快速飛離到相當遠的地方才停下,飛行時間歇振翅,路徑為快速的直線。
外型略呈縱扁,具有一比例鮮明的尾部(由肛門至尾柄基部);吻端間銳但口部朝下,並於周緣具觸鬚,體高最明顯處在背鰭基部前緣,胸鰭寬闊。產沉性黏著卵,親魚具孵育行為;因具攝食藻類與撿拾碎屑習性而受觀賞水族市場歡迎。
分布區域
廣泛分佈於中南美洲與南美洲,因此在巴拿馬、厄瓜多與哥倫比亞境內皆有分佈;目前則多有人工繁殖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