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有哪些外來生物對我國農業造成危害?
請問有哪些外來生物對我國農業造成危害?
本篇討論
5 則
可以瞭解外來生物如果沒有管制會造成的危害
http://nature.tesri.gov.tw/tesriusr/internet/natshow.cfm?IDNo=847
結果就造成水庫魚類生態的改變,這魚虎因無天敵,變成水庫的強勢魚種
有時可能只是一時興起,養了外來品種的生物,結果又棄養或任意處理
就很容易造成危害
以台灣為例,引進福壽螺與非洲大蝸牛,造成族群擴散至農田,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收成,尤其造成稻米大量減產,政府必須以大量金額補償農民,農民每年也必須花費鉅額購買農藥噴灑,形成極大的社會成本。台灣因福壽螺的防治,每年花了數干萬元台幣,效果仍不顯著。
防檢局說,外來種的侵入可能引發生態系的變動,破壞長久演化所形成複雜、微妙的平衡架構。近年來由於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造成我國重大農業經濟損失及生態危害的實例,包括福壽螺、松材線蟲等,不僅嚴重破壞我國生態環境也造成農業生產成本的增加,又如豬、牛、羊之口蹄疫,不僅使我國畜產品無法外銷,相關產業經營發展不利,更對國家經濟造成嚴重的衝擊。防檢局表示,生物多樣性相關問題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已逾十年,且世界各國已逐漸體認到外來種可能帶來的衝擊,目前各先進國家陸續提出具體的因應措施。因此,加強進行國內相關的管理工作,以及對民眾的教育宣導也很重要。
因東方果實蠅的引入亦造成果農每年巨額的損失。
原產於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於1933年由日人下條久馬一氏自新加坡引進台灣飼養,以備作家禽、畜類或人類食用。當時引進12隻的蝸牛,經繁殖成功後大力推廣家庭飼養,僅僅兩三年內就遍及臺灣各地,但經過一兩年推廣飼養後,才發現味道不如法國蝸牛好吃,於是飼養者均將其拋棄野外,任其滋生繁殖,棄養後的蝸牛很快就造成農業損失嚴重。
外來種生物:福壽螺
福壽螺為近年來最「成功」的入侵種。農委會每年編一億三千萬預算,只能做到控制,迄今無力防治。 1982年7月間各地二期稻作開始受到農害,受害農作面積達17,000公頃,其中水稻田面積達4,000公頃,政府花費三千九百多萬元試圖撲滅,但沒有效果。1986年全年台灣省受害農作面積高達171,425公頃,其中水稻田面積達19,980公頃,單就稻米損害就高達3,090萬美元。
福壽螺引進台灣的過程:
先是一九七五年引進非洲的元寶螺,掀起養殖熱潮,一九七九年引進阿根廷當地原生種福壽螺全面推廣,但肉質太差沒人要吃,養殖戶血本無歸,全面棄養。福壽螺進了水田、池塘、沼澤…,超強的適應力和繁殖能力,加上沒有天敵,不一年的時間,有水的地方就有福壽螺。
福壽螺吃所有的綠色植物,先是水生的水稻、茭白筍、荷花、水耕空心菜,後來連土耕的瓜果、菜葉類也都吃,加上特別喜歡嫩莖或幼芽,食量又大,造成農作物大量枯死。水稻部分聯合國糧農組織做過調查,損失要超過百分之五十。台灣推估每年農業損失高達五十九億元。
外來種生物:牛蛙
為了食用的需求而引進,然後在飼養的過程中被逃出來。
牛蛙具有相當的領域性,其棲地又與其他蛙類相似,所以,其他蛙類自然成為牛蛙攝食的最好選擇,所有台灣的原生蛙類都有可能成為牛蛙掠食的食物。
牛蛙蝌蚪也會直接捕食其他的蝌蚪。
外來種生物:琵琶鼠魚
俗名為清道夫、垃圾魚,隨著飼養熱帶魚的風潮,被大量引進,以清除水族箱內的碎屑殘渣。
全臺主、次要河川現在皆有分布,例如:冬山河、淡水河、大漢溪、頭前溪、濁水溪、高屏溪、阿公店溪、二仁溪,及農田灌溉渠道等。
琵琶鼠魚屬於雜食性魚類,為在底層覓食的底棲魚種,食物以水草、附著性藻類及底層有機物為主。如果族群持續擴增,也可能消耗水中大部分的初級生產者,對本土魚、蝦之食源造成威脅。
琵琶鼠之適應性極強,可能的原因有三:第一、強韌的骨板,可禦敵和降低水分散失的速率,故可短暫離開水面;第二、豐水期時,用鰓呼吸,枯水期,它的胃可幫助呼吸;第三、它血液中血紅素攜氧的能力比其他的魚類高,以致在低氧的環境中仍可存活。
外來種生物:蝶蛾類幼蟲
許多外來種蝶蛾類幼蟲可以經濟作物、園藝植物為寄主,並有侵食稀、特有本土植物的潛力,而且許多種類所共用的寄主植物與本土原生蝶蛾類重疊,極可能造成種間的競爭,影響原生物種的生存。
大多數外來種為熱帶性物種,族群增加快速,其影響不容忽視。
黃裙遷粉蝶:
寄主植物為黃槐、決明,與原生的黃蝶利用相同的寄主植物及棲地環境,
波紋眼蛺蝶:
對稀有植物大安水蓑衣有潛在的威脅。
方環蝶:
寄主植物包括多種竹亞科的植物,竹亞科植物大多為經濟或園藝植物。
香蕉弄蝶:
已遍佈全島,寄主植物包括香蕉與野生台灣芭蕉,已無法撲滅。
外來種生物:含羞草
原產熱帶美洲。1645年由荷蘭人引進,目前於台灣海邊至山坡路邊或開闊地上成群生長,因 枝條及莢果密生荊莿,蔓延迅速,且族群繁茂,刈除不易。
外來種生物:霍香薊類
包括霍香薊和紫花霍香薊。菊科一年生草本,原產墨西哥、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本世紀初由日本引進台灣,原供栽培觀賞,全年開花,結實量大,族群迅速蔓延擴散,目前台灣全島甚至蘭嶼皆可見其蹤跡。
外來種生物:馬纓丹
為馬鞭草科常綠灌木,原產熱帶美洲、西印度。1645年間由荷蘭人引進,作為綠籬或觀賞植 物。侵略性高,且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在臺灣低地和海邊常見形成大族群,原生植物幾已被取代。
外來種生物:大花咸豐草
為菊科草本,原產智利。近年來,在台灣全島與澎湖平地及海邊開闊地迅速且大量地擴散。
外來種生物:王爺葵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原產墨西哥、中美洲。原引進供觀賞,目前在臺灣中、南、東部地區低至中海拔路邊及開闊地形成大族群。
外來種生物:大花曼陀羅
為茄科常綠灌木。原產巴西。引進供觀賞,目前已蔓延於全臺低至中海拔山野,尤其在溪流邊潮濕環境,會形成大族群。
外來種生物:槭葉牽牛
為旋花科多年生藤蔓性草本。原產北非。目前已極適應臺灣全島平野環境,且蔓延迅速,在極短時間內,即可爬滿圍籬、建築或其他樹木之上。
外來種生物:象草
為禾本科草本,原產熱帶非洲。原引進供作牧草,目前已迅速擴及全臺平地至低海拔,尤其路邊或溪邊、河床地常形成大族群。
外來種生物:布袋蓮
為雨久花科多年生水生植物,原產南美洲。
布袋蓮因葉柄基部膨大,能漂浮水面,且繁殖力強,常見於河溝、池沼及湖泊大量繁生,因數量龐多,導致溝渠水流堵塞,不僅易使河道喪失洩洪功能,而遇雨成災,更因占據大面積水生環境,而令部分原生水生植物因而消失。
布袋蓮和水芙蓉具有吸附能力超強的淨化水質特異功能,既環保又省錢。
外來種生物:小花蔓澤蘭
小花蔓澤蘭,原產於中南美洲,1950年代後期被用做水土保持的覆蓋植物而自東南亞引進。
如今中、南部與東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山坡地、林班地、廢耕地、檳榔園等,都可見到小花蔓澤蘭大面積為害;連都會區台北市植物園、郊山都也零星出現它的蹤跡。
蔓澤蘭生長快速並會攀爬於樹木的頂端,造成被蓋住的樹木無法獲得充分陽光與空氣,因而死亡並影響鳥類或其它野生動物的棲息,形成經濟上及生態上嚴重的危害。
外來種生物:黑板樹
黑板樹原產於菲律賓,是夾竹桃科植物,由於它的木材輕軟,適合製造黑板,因此被稱做黑板樹。
黑板樹生長非常迅速,樹幹通直,樹冠濃密,樹型優美,因此在民國73年,政府大力提倡綠化運動時,便被大量培植,作為行道樹、校園及其他公共場所的綠化、美化。
由於北部氣候較為濕冷,當適合生長在炎熱地區的黑板樹進駐到北部後,大多不開花、結果,原本活躍於校園的白頭翁、綠繡眼及其他鳥類,因食物的關係,只得另覓棲息地。
近年來原生樹種,逐漸受到重視。許多實施綠化、美化或公共工程的主管人員或設計人員,已能慢慢接受並使用樸實無華,但抗病、抗蟲害性強的原生樹種。
外來種生物:松材線蟲
台灣自1985於台北縣石門鄉的琉球松林發現後,持續在台灣地區蔓延,藉由松斑天牛為媒介,害病傳播迅速,根據1994年農林航測調查估計,受害面積約3263公頃,受害區西南至台中清泉崗,東部至花蓮玉里一帶;在中橫沿線,海拔約1500公尺的德基發電廠和武陵農場,中部地區的惠蓀林場和奧萬大,甚至金門、馬祖地區也有報導。
松材線蟲,隨著進口木材進入台灣生態系統中,初估不計松樹林木損失、水土保持等額外的支出,政府每年要花費近五億元防治松材線蟲。
由於大陸目前為「松材線蟲」的非疫區,台灣木材製品或木質包材外銷大陸或其他各國,將面臨更加嚴苛的檢疫規定。
外來種生物:八哥
八哥的臺語稱呼為迦陵,佛經中寫道:「迦陵,仙音,遍十方界。」,牠擅於認人,長於模仿各種聲音,所以頗受一般人喜愛。
最早有關臺灣八哥發現的記載,是1736年在古鹽水港地區。臺灣八哥喜歡棲息在較低海拔的山區或平原森林地帶,原本是一種十分常見、不太怕人的鳥類,但是現在要找到純種臺灣八哥,已經非常不容易。其中一個原因是被大量捕捉、販售所致;另外一個理由,可能是因為外來種八哥的引入,當飼主棄養時,外來種八哥便入侵本土種八哥與生活領域,經雜交繁殖,導致純種的臺灣八哥逐漸減少。
外來種生物:火蟻(2004報導)
火蟻原產南美洲,1940年入侵美國,迄今美國非但全境遭火蟻攻陷,1984年甚至有超過一百人遭火蟻螫死。紐西蘭及澳洲,2001年也確認火蟻入侵。澳洲昆士蘭地區,2003年僅修復遭火蟻咬壞的電線即斥資一億元澳幣。
火蟻身體長度在0.3到0.6釐米之間,但它螫人時能射出比自己身體還長的毒刺。此外,火蟻很少單獨出擊,它們不僅喜歡成群蜂擁而上,而且幾乎同時叮咬襲擊目標。
在南美洲本土,由於捕食火蟻的動物及各種疾病的存在,火蟻的數量得以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美國科學家目前正在試驗用一種原生動物疾病和三種蒼蠅來控制火蟻的種群蔓延。這些蒼蠅會在火蟻腹部產卵,孵出的幼蟲會爬到火蟻頭部,在那裏生長,給火蟻帶來致命打擊。
火蟻93年入侵台灣,應該是隨進口種苗根部的替代泥土孔隙夾帶進來,或是進口機具的木質封裝箱中有火蟻蟲卵夾帶入境。加上農地休耕面積增加、氣候變化、水源不足等因素,造成空曠地增加,成了美洲火蟻的棲息地。目前桃園縣桃園市、蘆竹鄉、龜山鄉、大溪鎮、八德市、大園鄉等局部地區;台北縣林口鄉、嘉義縣水上鄉等有發現南美洲火蟻的蹤跡,受害面積達四百九十八平方公里,都是躲在水稻田、蔬菜園、藝園場、花卉植栽區、操場、行道樹、公園綠地等處。
台灣境內尚無天敵,滅蟻的方式可使用萬寧(納乃得)、硼砂及肥皂粉等。萬寧本身無味,可摻糖粉,讓火蟻食後中毒。硼砂用來殺蟑螂的效果不錯,也可用熱水化開後,再摻加糖,成為殺蟻誘餌;至於肥皂粉,因為可以干擾火蟻的味覺,容易和蟻窩失散,火蟻一旦和蟻窩失散就難以生存。家中防治火蟻,稀釋陶斯松也有不錯效果。
遭火蟻螫咬,先是出現小小的紅色螫痕,感覺火辣辣的灼痛,然後會出現奇癢。8到10個小時後,螫痕會慢慢變成大頭針大小的膿皰。大約2%的人會對火蟻蜇咬產生過敏反應。火蟻和一般螞蟻相比,體型較小,火蟻蟻酸有毒蛋白,送醫前的急救保命,尿液最有效。如果體質或抵抗力比較弱的人被咬傷,就會引起紅腫,而嚴重的話就會發高燒甚至休克死亡,引發的各種併發症才是致命的根本原因。
外來種生物:梨木蝨(2004報導)
危害梨樹的一種昆蟲,重擊台灣溫帶水果高接梨產業。
二十世紀梨是日本、韓國培育出來的梨種,台灣梨農向日、韓買梨穗回來接枝改良品種。高接梨通常是冬至接穗,果農買來日韓或梨山的梨穗,將花芽一芽一芽接在原產橫山梨的母樹上。農曆年過後節氣「立春」到「雨水」期間,是每年高接梨開花的日子。
梨木蝨主要是經由人為搬移、嫁接遭梨木蝨侵襲過的梨穗傳播,侵襲梨園。梨木蝨吸取梨樹幼芽、嫩葉的葉綠素,讓葉片萎凋,進而影響光合作用,破壞梨樹的養分供應,因而開不了花、結不了果。
2002年梨山全面淪陷,2003年擴及新竹新埔、苗栗卓蘭、大湖、頭份,到台中新社、和平,面積幾達七千公頃。
外來種生物:白輪盾介殼蟲和小灰蝶(2004報導)
蘇鐵,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傳說蘇鐵能夠「鎮邪避凶」,因此被廣泛種植於居家庭院、公園或校園,尤其是企業大樓的門廳前。
蘇鐵,因為白輪盾介殼蟲和小灰蝶的聯手攻擊,面臨空前的滅絕危機。
小灰蝶專吸蘇鐵葉片汁液;而白白一粒一粒的白輪盾介殼蟲則從葉軸、葉面、毬花、莖幹一路吃到根部,使葉子黃化,樹莖、根瘤被蝕空。
介殼蟲藏在絨毛裡,噴藥撲殺效果有限,且樹莖、根裡,甚至從根往下挖了一尺多,還可能有介殼蟲。
介殼蟲有一對翅,會飛,只要介殼蟲出現,全區域的蘇鐵都遭殃。介殼蟲繁殖力超強,一隻雌蟲七十五天的存活期會生出超過一百顆卵,卵孵化三十天即性成熟加入繁衍行列。
白輪盾介殼蟲一九七七年在泰國曼谷被發現、命名,主要危害蘇鐵目植物,先是在亞洲地區擴散,一九九六年美國買亞洲的蘇鐵苗木,讓寄生的介殼蟲入侵,由於泰國原棲地的天敵寄生蜂美國沒有,蘇鐵介殼蟲因而擴散得非常的快。台灣有白輪盾介殼蟲是這兩三年的事,因為蘇鐵在苗木市場大受歡迎,台灣原生蘇鐵供不應求,於是從中南半島、主要是越南走私蘇鐵苗木,因而引進介殼蟲。
剛開始農政單位接獲民間反映蘇鐵疫情,由於不瞭解介殼蟲的習性,加以蘇鐵並不是重要農作物,遲遲沒有防治措施,造成蘇鐵的世紀威脅迅速惡化。直到台大昆蟲系教授吳文哲確認出是白輪盾介殼蟲,是新入侵的外來種害蟲時,已經喪失防治、移除的黃金時間。
蘇鐵災情到去年(2003)秋天,幾乎遍佈全台灣,珍貴的原生種台東蘇鐵也岌岌可危。林務局為保護台東延平鄉的原生台東蘇鐵自然保留區,先把保留區外已遭介殼蟲危害紅葉村與桃源村劃為緩衝帶,將兩村約四千多棵台東蘇鐵,逐一、連續噴藥四個多月,才暫時阻擋介殼蟲入侵。農政單位有引進介殼蟲天敵寄生蜂的構想,但仍在評估中。
外來種生物:河殼菜蛤(2004報導)
台電日月潭大觀一廠在七十年代以前,攔汙柵為永久性設施,只要定期清理,安全無虞。
七十九年外來種貝類河殼菜蛤首先在攔汙柵上出現。由於大量聚生,阻塞柵縫,此後其組成的主結構「格柵欄」每五年必須清理一次。
九十一年台電發現,河殼菜蛤的孳生足以阻斷一廠進水流路,遂全數更新。想不到才過兩年,該廠進水口九十六片寬四十二公分、長五點八到六點八公尺,鋼片縫隙約五公分的格柵欄幾乎已被貝類全數「封層」,每平方公尺至少四、五萬顆,柵上透空面積不足五%。
目前台灣除日月潭外,翡翠、石門等水庫也汙染嚴重。曾文水庫以南雖得以倖免,唯透過濁水溪北水南送渠道,嘉、南等縣已岌岌可危。
外來種生物:KHV魚病毒(2004報導)
農委會動物植物防疫檢疫局指出,KHV病毒從前年(2002)12月就已經入侵台灣,病毒死亡率高,尚無藥物治療。傳染性極強的KHV魚病毒,造成市場價格高昂的錦鯉大量死亡。台北市中正紀念堂等全台其它公共場所,所發生的錦鯉大量死亡,據悉也與此有關。
該病毒在國際發作病史尚短,最初爆發於1998年的以色列,但是,KHV病毒可感染任何年齡的錦鯉與鯉魚,死亡率高達80%以上,傳播迅速,而且目前尚無治療方法,病毒可藉由污染的水、撈網、魚池或魚缸傳染,台灣的病例有可能是境外移入。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在跨部會防治會議中,選出十大入侵種「要犯」名單,將積極監測與防治,並建立國外可能入侵台灣的危險性生物清單。防檢局副局長葉瑩指出,有鑒於外來種生物傳入國內,可能對本土生態環境與經濟造成嚴重損失,政府有必要根據這些入侵生物的危害風險,分級管理。
經專家評估,目前第一階段先選定緬甸小鼠、松材線蟲、中國梨木蝨、蘇鐵白輪盾介殼蟲、美洲紅火蟻、福壽螺、河殼菜蛤、布袋蓮、小花蔓澤蘭與多線南蜥等這十種危害台灣最嚴重的生物加強防治與移除。
防檢局表示,緬甸小鼠雖已入侵台灣五年,但經農委會有效防除,已抑制其族群蔓延,目前僅侷限分布在花蓮縣吉安鄉,是唯一有可能在近年內清除的外來物種。
中國梨木蝨雖僅危害梨樹,且危害地區侷限於台中、苗栗一帶,梨園荒廢或休園時,雜草等便成梨木蝨的中間寄主,因此很難清除,梨木蝨其實已在台灣落地生根,成為每年必須定期防治的一種植物病蟲害。
入侵紅火蟻部分,經調查,目前主要分布於桃園6鄉鎮、台北縣林口鄉及嘉義水上鄉等,防檢局已參考國外防治方法,推薦相關各界使用。
至於福壽螺、小花蔓澤蘭、松材線蟲,幾乎已全面擴散,必須全民一起來,才有可能清除;布袋蓮與河殼菜蛤則主要分布於水域,水庫管理單位或台電電廠要負起責任,積極清除水庫或電廠出水口的這些外來物種,避免擴散。清除外來物種一定是長期抗戰,短期內清除並不可能,但全面動員防除,可以有效降低這些外來物種的密度、避免擴大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