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統計
知識問題數:16233
會員總數:116354
平均討論數:3.9
專家補充數:9971
農業知識家
您對中國茶藝和日本茶道的看法.
發問者:sugar
發問日期:2008年11月16日
57 人評價
中國茶藝包含了茶的技藝、茶禮法和修道。日本茶道都用煎茶,少了茶的技藝,真的是這樣嗎?
本篇討論
4 則

高手級會員
加怡 發表於 2008/11/24
中國茶葉約在唐代時﹐便隨著佛教的傳播進入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因而最先將茶葉引入日本的﹐也是日本的僧人。公元1168年﹐日本國榮西禪師歷盡艱險至中國學習佛教﹐同時刻苦進行“茶學”研究﹐也由此對中國茶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日本茶道發揚並深化了唐宋時“茶宴”﹑“斗茶”之文化涵養精神﹐形成了具濃郁民族特色和風格的民族文化﹐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顯示了有中國傳統美德的深層內涵的茶文化之巨大影響。
(5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達人級會員
任*義 發表於 2008/11/16
我認為了解茶道精神是很重要的,但確沒有必要把他制式化和規格化,像日本茶道就個人看來實在是沒有必要的嚴謹和嚴格,如果叫你那樣喝茶應該會很痛苦吧!!像中國文化裡不也有曲水流殤這種隨意的雅境嗎??我想這應該比較符合現代人吧!!!
(16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高手級會員
sugar 發表於 2008/11/16
很贊同您的看法,喝茶要合著禮法,也要求輕鬆自然,不要太僵硬或過於嚴謹的制式化。
(0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達人級會員
RT0314 發表於 2008/11/16
中國傳統茶道~
茶 道
茶道,是以飲茶為契機,高度藝術化的綜合性的文化活動方式,是物質與精神的精美結合,是天地人三才的合一,是藝術技藝與文化思想的兼融。茶道是通過身體語言,在特定環境中,使用特殊的茶葉和飲用水完成煮水、備茶、潔器、煎茶、奉茶、品飲一系列過程,藉此來營造一種寧靜、高雅、恬淡、悠長、友好之文化氛圍。中國茶道誕生的標誌是唐朝陸羽《茶經》專著的問世。唐時,人們飲茶是將蒸青拍餅的茶炙幹、研磨、羅篩後,置入釜中煎煮的"烹茶道"。宋代,是將羅篩後的茶末直接放入碗盞內用背二涉三(二沸、三沸之間)的開水高斟低注,謂之"點茶道"。明代,採用炒青散茶來沖泡,也即我們今天的飲茶法。中國現代茶道表達方式即:加茶、點香、燙壺、溫杯、敬茶、品茶、收杯等過程。茶道的內容非常豐富,它幾乎將東方文化的所有內容都囊括在一個小小的茶室裏。在思想方面,它兼融道教、陰陽道、儒教、神道等;在形式方面,它包括建築、庭園、書畫、雕刻、禮儀、插花、漆器、陶器、竹器、烹飪、縫紉等內容。茶道被稱為是應用化了的哲學,藝術化了的生活。中國茶道,作為一種集儒、釋、道文化精華的文化,不僅在國內盛行千載而不衰,而且走出了國門,很早傳入了日本,引起日本朝野的高度重視。僅就茶道美學而言,茶道是一種實用、綜合的美學體系,諸如行為、建築、陳設、色彩、味覺、悟導、書法、繪畫、音樂、時空觀無所不在茶道美學的注視之中。而其審美標準又恰與我們平常所認可的大相徑庭。在日本,Wabi是再現茶道美學的專用詞。Wabi是一個複雜的綜合概念。它是對富有、富貴、豐滿、複雜、煩瑣、纖細、勻稱、明澄、銳利、典雅、崇高的否定;是對貧困、困乏、樸直、謹慎、節儉、無光、無澤、不純、冷瘦、枯萎、老朽、粗糙、古色、寂寞、破舊、歪曲、渾濁、雅拙、簡素、幽暗、謐靜、野趣、自然、無聖等的肯定。它不僅充滿創造性,而且脫俗而樸素、古拙而不求崇高,幽奇而棄滿平淡。
茶藝流程講究禮貌待人﹑款款有序﹑動作細膩優美﹑富有茶的神韻﹐使人們在品茶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茶藝之本﹕純
茶性之純正﹐茶主之純心﹐化茶友之淨純。
茶藝之韻﹕雅
沏茶之細膩﹐動作之優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藝之神韻。
茶藝之德﹕禮
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農﹐誠待于茶客﹐聯茶友之友誼。
茶藝之道﹕和
人與人之和睦﹐人與茶﹑人與自然之和諧﹐系心靈之摯愛。
茶藝所傳達的是﹕純﹑雅﹑禮﹑和的茶道精神理念。
茶藝所傳播的是﹕人與自然的交融﹐啟發人們走向更高層次的生活境界。
茶道中一切以靜和款款有序為重,最忌喧嘩或喝出聲音。
茶 道
茶道,是以飲茶為契機,高度藝術化的綜合性的文化活動方式,是物質與精神的精美結合,是天地人三才的合一,是藝術技藝與文化思想的兼融。茶道是通過身體語言,在特定環境中,使用特殊的茶葉和飲用水完成煮水、備茶、潔器、煎茶、奉茶、品飲一系列過程,藉此來營造一種寧靜、高雅、恬淡、悠長、友好之文化氛圍。中國茶道誕生的標誌是唐朝陸羽《茶經》專著的問世。唐時,人們飲茶是將蒸青拍餅的茶炙幹、研磨、羅篩後,置入釜中煎煮的"烹茶道"。宋代,是將羅篩後的茶末直接放入碗盞內用背二涉三(二沸、三沸之間)的開水高斟低注,謂之"點茶道"。明代,採用炒青散茶來沖泡,也即我們今天的飲茶法。中國現代茶道表達方式即:加茶、點香、燙壺、溫杯、敬茶、品茶、收杯等過程。茶道的內容非常豐富,它幾乎將東方文化的所有內容都囊括在一個小小的茶室裏。在思想方面,它兼融道教、陰陽道、儒教、神道等;在形式方面,它包括建築、庭園、書畫、雕刻、禮儀、插花、漆器、陶器、竹器、烹飪、縫紉等內容。茶道被稱為是應用化了的哲學,藝術化了的生活。中國茶道,作為一種集儒、釋、道文化精華的文化,不僅在國內盛行千載而不衰,而且走出了國門,很早傳入了日本,引起日本朝野的高度重視。僅就茶道美學而言,茶道是一種實用、綜合的美學體系,諸如行為、建築、陳設、色彩、味覺、悟導、書法、繪畫、音樂、時空觀無所不在茶道美學的注視之中。而其審美標準又恰與我們平常所認可的大相徑庭。在日本,Wabi是再現茶道美學的專用詞。Wabi是一個複雜的綜合概念。它是對富有、富貴、豐滿、複雜、煩瑣、纖細、勻稱、明澄、銳利、典雅、崇高的否定;是對貧困、困乏、樸直、謹慎、節儉、無光、無澤、不純、冷瘦、枯萎、老朽、粗糙、古色、寂寞、破舊、歪曲、渾濁、雅拙、簡素、幽暗、謐靜、野趣、自然、無聖等的肯定。它不僅充滿創造性,而且脫俗而樸素、古拙而不求崇高,幽奇而棄滿平淡。
茶藝流程講究禮貌待人﹑款款有序﹑動作細膩優美﹑富有茶的神韻﹐使人們在品茶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茶藝之本﹕純
茶性之純正﹐茶主之純心﹐化茶友之淨純。
茶藝之韻﹕雅
沏茶之細膩﹐動作之優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藝之神韻。
茶藝之德﹕禮
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農﹐誠待于茶客﹐聯茶友之友誼。
茶藝之道﹕和
人與人之和睦﹐人與茶﹑人與自然之和諧﹐系心靈之摯愛。
茶藝所傳達的是﹕純﹑雅﹑禮﹑和的茶道精神理念。
茶藝所傳播的是﹕人與自然的交融﹐啟發人們走向更高層次的生活境界。
茶道中一切以靜和款款有序為重,最忌喧嘩或喝出聲音。
(19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高手級會員
sugar 發表於 2008/11/16
博學多聞,佩服!
(0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達人級會員
RT0314 發表於 2008/11/16
日本茶道源自中國﹐在研究中國茶道的同時﹐了解一下日本茶道﹐既可了解一下日本的文化﹐又可了解古老的中國茶道在異域的發展﹑衍變﹐開拓視野﹐增廣見聞﹐借鑒反思﹐大有裨益。
日本茶道的由來與發展
中國茶葉約在唐代時﹐便隨著佛教的傳播進入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因而最先將茶葉引入日本的﹐也是日本的僧人。公元1168年﹐日本國榮西禪師歷盡艱險至中國學習佛教﹐同時刻苦進行“茶學”研究﹐也由此對中國茶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榮西回國時﹐將大量中國茶種與佛經帶回至日本﹐在佛教中大力推行“供茶”禮儀﹐並將中國茶籽遍植贈飲。其時他曾用茶葉治好了當時鐮倉幕府的將軍源實朝的糖尿病﹐又撰寫了《吃茶養生記》﹐以宣傳飲茶之神效﹐書中稱茶為“上天之恩賜”﹐是“養生之仙藥﹐延年之妙術”。榮西因而歷來被尊為日本國的“茶祖”。
隨著唐宋時期中國的茶葉與飲茶藝術﹑飲茶風尚引入日本的佛教寺院後﹐又逐漸普及到廣大民間﹐使吃茶的習俗進入了日本平民的生活﹐並日益興盛。
15世紀時﹐日本著名禪師一休的高足村田珠光首創了“四鋪半草庵茶”﹐而被稱為日本“和美茶”(即佗茶)之祖。所謂“佗”﹐是其茶道的專用術語﹐意為追求美好的理想境界。珠光認為茶道的根本在於清心﹐清心是“禪道”的中心。他將茶道從單純的“享受”轉化為“節欲”﹐體現了修身養性的禪道核心。
其後﹐日本茶道經武野紹鷗的進一步推進而達到“茶中有禪”﹑“茶禪一體”之意境。而紹鷗的高足﹑享有茶道天才之稱的千利休﹐又于16世紀時將以禪道為中心的“和美茶”發展而成貫徹“平等互惠”的利休茶道﹐成為平民化的新茶道﹐在此基礎上歸結出以“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宗旨(“和”以行之﹔“敬” 以為質﹔“清”以居之﹔“寂”以養志)﹐至此﹐日本茶道初步形成。
日本茶道的精神實質﹐追求人與人的平等相愛和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而在生活上恪守清寂﹑安雅﹐講究禮儀﹐被日本人民視為修身養性﹑學習禮儀﹑進行人際交往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日本茶道發揚並深化了唐宋時“茶宴”﹑“斗茶”之文化涵養精神﹐形成了具濃郁民族特色和風格的民族文化﹐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顯示了有中國傳統美德的深層內涵的茶文化之巨大影響。
日本茶道的禮儀
日本茶道強調通過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強調賓主間有一種高尚精神﹑典雅儀態和雙方間的融洽關係。
日本茶道的禮法分為三種﹔炭禮法﹑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
炭禮法﹕炭禮法即為燒沏茶水的地爐或者茶爐準備炭的程序。無論是初座還是後座都分別設有初炭禮法和後炭禮法。它包括準備燒炭工具﹑打掃地爐﹑調整火候﹑除炭灰﹑添炭﹑占香等。
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是主人制茶﹑客人品茶的一整套的程序章法。一般情況下﹐主人先將少許呈粉末狀的末茶放入瓷碗中後加點水﹐用特制的竹筅把茶末攪成糊狀﹐再加水至碗的四分之三即可。
喝時用右手拿起茶碗﹐放至左手掌上﹐再把茶碗從對面向身前轉﹐經細品﹑慢啜後奉還主人。
客人飲茶可分為“輪飲”和“單飲”。即客人輪流品一碗茶﹐或單獨飲一碗茶。茶道禮法不僅是飲茶﹐主要還在於欣賞以茶碗為主的茶道用具﹑茶室的裝飾﹑茶室前的茶園環境及主客間的心靈交流。
日本茶道的儀式
每次茶道舉行時﹐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動格子門外跪迎賓客﹐頭一位進茶室的必須是來賓中的一位首席賓客(稱為正客)﹐其他客人則隨後入室。
來賓入室後﹐賓主相互鞠躬致禮﹐主客面對而坐﹐而正客須坐于主人上手(即左邊)。這時主人即去“水屋”取風爐﹑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瀏覽欣賞茶室內的陳設佈置及字畫﹑鮮花等裝飾。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後﹐跪于榻榻米上生火煮水﹐並從香盒中取出少許香點燃。在風爐上煮水期間﹐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 ﹐這時眾賓客則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園中閑步。待主人備齊所有茶道器具時﹐這時水也將要煮沸了﹐賓客們再重行進入茶室﹐茶道儀式才正式開始。
沏茶﹕主人先將各種茶具用茶巾擦拭後﹐用茶勺從茶罐中取茶末二三勺﹐置茶碗中﹐再注入沸水﹐並用茶筅攪拌碗中茶水﹐直至茶湯泛起泡沫為止。
敬茶﹕敬茶時﹐主人用左手掌托碗﹐右手五指持碗邊﹐跪地後舉起茶碗(須舉案齊眉﹐與自己額頭平齊)﹐恭送至正客前。正客接過茶碗也須舉案齊眉﹐以示對主人致謝。然後再放下碗後重新舉起才能飲茶﹐飲時口中要發出“嘖嘖”的贊聲﹐表示對主人“好茶”的稱譽。待正客飲茶後﹐余下賓客才能一一依次傳飲。飲時可每人一口輪流品飲﹐也可各人飲一碗﹐飲畢將茶碗遞回給主人。
一次茶道儀式的時間﹐一般在兩小時之內。結束後﹐主人須再次在茶室格子門外跪送賓客﹐同時接受賓客的臨別贊頌。
『和、敬、清、寂』四規是日本茶道精神,幾百年來指導了日本人的思想和生活。受日本茶道的啟迪,近幾年來,中韓兩國也都試圖從文化根源中,尋繹出自己的茶藝精神,成果斐然。當代中國茶思想或由於立場不同,或由於訴求對象互異。或由於理念差別,故旨趣相差甚遠,茲枚舉四家略作說明:
.中華茶藝業聯誼會:『靜、美』
.中華民國茶藝協會:『清、敬、怡、真』
.陸羽茶藝中心:『美津、健康、養性、明倫』
.高雄市茶藝協會:『中庸、儉德、養氣、品味』
清、敬、怡、真』是中華民國茶藝協會的精神,發表於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會員大會,據該會理事長吳振鐸釋義如下:
『清』
即『清潔』、『清廉』、『清靜』及『清寂』之清。『茶藝』的真諦,不僅求事物外表之清潔,更須求心境之清寂、寧靜、明廉、知恥在靜寂的境界中,飲水清見底之純潔茶湯,方能體味『飲茶』之奧妙。英文似purity與Tranquility表之為宜。
『敬』
敬者萬物之本,無敵之道也。敬乃對人尊敬,對己謹慎,朱子說:『主一無適』,即言敬之態度應專誠一意,其顯現於形表者為誠懇之儀態,無輕藐虛偽之意,敬與和相輔,勿論賓主,一舉一動,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煩思雜慮,由之盡滌,茶味所生,賓主之心歸於一體,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
據說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悅也、槳也。』可見『怡』字含意廣博。調和之意味,在於形式與方法,悅槳之意味,在於精神與情感,飲茶啜苦咽甘,啟發生活情趣,培養寬闊胸襟與遠大眼光。使人我之間的紛爭,消弭於形,怡悅的精神,在於不矯飾自負,處身於溫和之中,養成謙恭之行為,英語可譯為harmony。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與真知結合的總體。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慾,不為利害所誘,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換言之,用科學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誠,飲茶的真諦,在於啟發智慧與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澹泊明志,儉德行事,臻於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日本茶道的由來與發展
中國茶葉約在唐代時﹐便隨著佛教的傳播進入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因而最先將茶葉引入日本的﹐也是日本的僧人。公元1168年﹐日本國榮西禪師歷盡艱險至中國學習佛教﹐同時刻苦進行“茶學”研究﹐也由此對中國茶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榮西回國時﹐將大量中國茶種與佛經帶回至日本﹐在佛教中大力推行“供茶”禮儀﹐並將中國茶籽遍植贈飲。其時他曾用茶葉治好了當時鐮倉幕府的將軍源實朝的糖尿病﹐又撰寫了《吃茶養生記》﹐以宣傳飲茶之神效﹐書中稱茶為“上天之恩賜”﹐是“養生之仙藥﹐延年之妙術”。榮西因而歷來被尊為日本國的“茶祖”。
隨著唐宋時期中國的茶葉與飲茶藝術﹑飲茶風尚引入日本的佛教寺院後﹐又逐漸普及到廣大民間﹐使吃茶的習俗進入了日本平民的生活﹐並日益興盛。
15世紀時﹐日本著名禪師一休的高足村田珠光首創了“四鋪半草庵茶”﹐而被稱為日本“和美茶”(即佗茶)之祖。所謂“佗”﹐是其茶道的專用術語﹐意為追求美好的理想境界。珠光認為茶道的根本在於清心﹐清心是“禪道”的中心。他將茶道從單純的“享受”轉化為“節欲”﹐體現了修身養性的禪道核心。
其後﹐日本茶道經武野紹鷗的進一步推進而達到“茶中有禪”﹑“茶禪一體”之意境。而紹鷗的高足﹑享有茶道天才之稱的千利休﹐又于16世紀時將以禪道為中心的“和美茶”發展而成貫徹“平等互惠”的利休茶道﹐成為平民化的新茶道﹐在此基礎上歸結出以“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宗旨(“和”以行之﹔“敬” 以為質﹔“清”以居之﹔“寂”以養志)﹐至此﹐日本茶道初步形成。
日本茶道的精神實質﹐追求人與人的平等相愛和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而在生活上恪守清寂﹑安雅﹐講究禮儀﹐被日本人民視為修身養性﹑學習禮儀﹑進行人際交往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日本茶道發揚並深化了唐宋時“茶宴”﹑“斗茶”之文化涵養精神﹐形成了具濃郁民族特色和風格的民族文化﹐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顯示了有中國傳統美德的深層內涵的茶文化之巨大影響。
日本茶道的禮儀
日本茶道強調通過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強調賓主間有一種高尚精神﹑典雅儀態和雙方間的融洽關係。
日本茶道的禮法分為三種﹔炭禮法﹑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
炭禮法﹕炭禮法即為燒沏茶水的地爐或者茶爐準備炭的程序。無論是初座還是後座都分別設有初炭禮法和後炭禮法。它包括準備燒炭工具﹑打掃地爐﹑調整火候﹑除炭灰﹑添炭﹑占香等。
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是主人制茶﹑客人品茶的一整套的程序章法。一般情況下﹐主人先將少許呈粉末狀的末茶放入瓷碗中後加點水﹐用特制的竹筅把茶末攪成糊狀﹐再加水至碗的四分之三即可。
喝時用右手拿起茶碗﹐放至左手掌上﹐再把茶碗從對面向身前轉﹐經細品﹑慢啜後奉還主人。
客人飲茶可分為“輪飲”和“單飲”。即客人輪流品一碗茶﹐或單獨飲一碗茶。茶道禮法不僅是飲茶﹐主要還在於欣賞以茶碗為主的茶道用具﹑茶室的裝飾﹑茶室前的茶園環境及主客間的心靈交流。
日本茶道的儀式
每次茶道舉行時﹐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動格子門外跪迎賓客﹐頭一位進茶室的必須是來賓中的一位首席賓客(稱為正客)﹐其他客人則隨後入室。
來賓入室後﹐賓主相互鞠躬致禮﹐主客面對而坐﹐而正客須坐于主人上手(即左邊)。這時主人即去“水屋”取風爐﹑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瀏覽欣賞茶室內的陳設佈置及字畫﹑鮮花等裝飾。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後﹐跪于榻榻米上生火煮水﹐並從香盒中取出少許香點燃。在風爐上煮水期間﹐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 ﹐這時眾賓客則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園中閑步。待主人備齊所有茶道器具時﹐這時水也將要煮沸了﹐賓客們再重行進入茶室﹐茶道儀式才正式開始。
沏茶﹕主人先將各種茶具用茶巾擦拭後﹐用茶勺從茶罐中取茶末二三勺﹐置茶碗中﹐再注入沸水﹐並用茶筅攪拌碗中茶水﹐直至茶湯泛起泡沫為止。
敬茶﹕敬茶時﹐主人用左手掌托碗﹐右手五指持碗邊﹐跪地後舉起茶碗(須舉案齊眉﹐與自己額頭平齊)﹐恭送至正客前。正客接過茶碗也須舉案齊眉﹐以示對主人致謝。然後再放下碗後重新舉起才能飲茶﹐飲時口中要發出“嘖嘖”的贊聲﹐表示對主人“好茶”的稱譽。待正客飲茶後﹐余下賓客才能一一依次傳飲。飲時可每人一口輪流品飲﹐也可各人飲一碗﹐飲畢將茶碗遞回給主人。
一次茶道儀式的時間﹐一般在兩小時之內。結束後﹐主人須再次在茶室格子門外跪送賓客﹐同時接受賓客的臨別贊頌。
『和、敬、清、寂』四規是日本茶道精神,幾百年來指導了日本人的思想和生活。受日本茶道的啟迪,近幾年來,中韓兩國也都試圖從文化根源中,尋繹出自己的茶藝精神,成果斐然。當代中國茶思想或由於立場不同,或由於訴求對象互異。或由於理念差別,故旨趣相差甚遠,茲枚舉四家略作說明:
.中華茶藝業聯誼會:『靜、美』
.中華民國茶藝協會:『清、敬、怡、真』
.陸羽茶藝中心:『美津、健康、養性、明倫』
.高雄市茶藝協會:『中庸、儉德、養氣、品味』
清、敬、怡、真』是中華民國茶藝協會的精神,發表於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會員大會,據該會理事長吳振鐸釋義如下:
『清』
即『清潔』、『清廉』、『清靜』及『清寂』之清。『茶藝』的真諦,不僅求事物外表之清潔,更須求心境之清寂、寧靜、明廉、知恥在靜寂的境界中,飲水清見底之純潔茶湯,方能體味『飲茶』之奧妙。英文似purity與Tranquility表之為宜。
『敬』
敬者萬物之本,無敵之道也。敬乃對人尊敬,對己謹慎,朱子說:『主一無適』,即言敬之態度應專誠一意,其顯現於形表者為誠懇之儀態,無輕藐虛偽之意,敬與和相輔,勿論賓主,一舉一動,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煩思雜慮,由之盡滌,茶味所生,賓主之心歸於一體,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
據說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悅也、槳也。』可見『怡』字含意廣博。調和之意味,在於形式與方法,悅槳之意味,在於精神與情感,飲茶啜苦咽甘,啟發生活情趣,培養寬闊胸襟與遠大眼光。使人我之間的紛爭,消弭於形,怡悅的精神,在於不矯飾自負,處身於溫和之中,養成謙恭之行為,英語可譯為harmony。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與真知結合的總體。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慾,不為利害所誘,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換言之,用科學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誠,飲茶的真諦,在於啟發智慧與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澹泊明志,儉德行事,臻於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17 人評價)
我的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