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統計
知識問題數:15786
會員總數:115222
平均討論數:3.8
專家補充數:9571
農業知識家
請問班鳩鳥的習性和以何為食物?
發問者:簡丹
發問日期:2012年07月20日
33508
1
10 人評價
多年來整理果園,最常見的鳥巢就是班鳩鳥巢了,超簡單的,又不怎麼怕人,驚奇的是它的鄒鳥在強風大雨下依然能順利成長,並且成長快速。請問有人知道它的習性和食物嗎?因為很難找到它的資訊。謝謝
專家回覆
1 則
達人級會員
農業達人 發表於 2012/08/16
您好:
這問題專家表示需要詳細的說明,需要請簡丹會員將問題及連絡方式mail到yaoct@tesri.gov.tw
姚正得(組長)電話:049-2761331*561.331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這問題專家表示需要詳細的說明,需要請簡丹會員將問題及連絡方式mail到yaoct@tesri.gov.tw
姚正得(組長)電話:049-2761331*561.331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本篇討論
2 則
達人級會員
蠻頭 發表於 2012/07/23
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
http://www.wbst.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blogcategory&id=37&Itemid=92
http://www.wbst.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blogcategory&id=37&Itemid=92
0
(4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達人級會員
綠滾酸 發表於 2012/07/22
斑鳩介紹影片
http://hysearch.wra.gov.tw/uploadmedia/die07-g.asf
台灣一般常見的就是珠頸斑鳩
珠頸斑鳩為台灣特有亞種,體型中型,全長約30公分。雌、雄鳥羽色特徵大致相似,不容易用肉眼分辨。眼球黑色,眼睛的虹膜為橙色,嘴喙黑色,先端有勾狀。前額、頰部與頭頂灰色,喉部到腹部為栗紅色。後頸到頸部兩側黑色,其中雜有白色圓型斑點,相當醒目,此特徵為辨識珠頸鳩的一大特徵。背部一直延伸到尾羽為樸素的褐色,尾下覆羽為白色,尾羽左右3根的末端白色,此特徵在其停棲前,尾羽張開成扇型時非常明顯。腳趾分佈為前三趾,後一趾,以便於地面上行走覓食。腳紅色,腳趾爪黑色,沒有羽毛,與家鴿被某些地區的農民通稱為「紅腳鳥」。珠頸鳩的羽毛與鴿子一樣,會產生一種粉狀物,據推測是用來防水與防塵的。此外發達的嗉囊與砂囊也是其特徵之一,只不過自外表無法觀察。
族群分布:除了中高海拔外,幾乎遍佈整個台灣,包括城市、農村、平原、丘陵地帶與低海拔山區。澎湖、綠島、龜山島等亦可見其蹤跡。前述當中,尤以農村平原的族群最多。
生態習性:屬於日間活動性的鳥類,終年領域性的鳥種。除了繁殖季外,夜晚通常停棲在隱密的樹林中過夜。經常單獨或成小群在地面上活動覓食,都市公園或校園內都有其蹤跡。食物種類很多,包括植物種子、果實、榖類等,有時候也會啄食一些嫩葉,高大喬木的果實如雀榕與茄苳等也是其覓食的對象之一,為了消化不易分解的榖類食物,會吞食小石子進入砂囊中,幫助磨碎榖類等硬質食物。然而繁殖季期間,為了給幼雛足夠的蛋白質,也會改變食性,改以昆蟲為食。
雄鳥在繁殖季時常振翅衝向天空,然後緩慢滑翔下降,通常是求偶展示兼具領域宣示的效果。鳴叫聲音為重複的『咕-咕-咕-』,常在清晨鳴叫,可連續好幾分鐘。典型的繁殖季在3到6月之間,有些甚至在秋季繁殖。交配前,雌雄鳥會互相輕啄對方頭頸部羽毛,如此廝磨一番後,雄鳥隨即站上雌鳥背上,交配時間很短只有幾秒鐘,有時會有第二次,甚至更多次的交配行為,以確保後代子孫的繁衍成功。
巢型很簡陋,巢材通常使用乾枯的樹枝,雄鳥負責提供建材,雌鳥負責蓋房子。較常見的窩巢卵數為2~4顆,一年可有1~2次巢,甚至更多。孵蛋期間,通常母鳥先負責孵蛋,一些時間後,公鳥也加入行列,下腹部中間的體羽為傳導體溫給蛋體,通常會脫落,統稱為敷卵斑。幼鳥屬於晚熟性,剛孵出的幼雛身體只有一些稀疏絨毛,眼睛無法睜開,無法自行保溫與進食,須倚賴親鳥提供保暖與食物。親鳥會藉由儲存在嗉囊的鴿乳提供幼雛食物。
以上資料出自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153 (臺灣大百科全書)
http://hysearch.wra.gov.tw/uploadmedia/die07-g.asf
台灣一般常見的就是珠頸斑鳩
珠頸斑鳩為台灣特有亞種,體型中型,全長約30公分。雌、雄鳥羽色特徵大致相似,不容易用肉眼分辨。眼球黑色,眼睛的虹膜為橙色,嘴喙黑色,先端有勾狀。前額、頰部與頭頂灰色,喉部到腹部為栗紅色。後頸到頸部兩側黑色,其中雜有白色圓型斑點,相當醒目,此特徵為辨識珠頸鳩的一大特徵。背部一直延伸到尾羽為樸素的褐色,尾下覆羽為白色,尾羽左右3根的末端白色,此特徵在其停棲前,尾羽張開成扇型時非常明顯。腳趾分佈為前三趾,後一趾,以便於地面上行走覓食。腳紅色,腳趾爪黑色,沒有羽毛,與家鴿被某些地區的農民通稱為「紅腳鳥」。珠頸鳩的羽毛與鴿子一樣,會產生一種粉狀物,據推測是用來防水與防塵的。此外發達的嗉囊與砂囊也是其特徵之一,只不過自外表無法觀察。
族群分布:除了中高海拔外,幾乎遍佈整個台灣,包括城市、農村、平原、丘陵地帶與低海拔山區。澎湖、綠島、龜山島等亦可見其蹤跡。前述當中,尤以農村平原的族群最多。
生態習性:屬於日間活動性的鳥類,終年領域性的鳥種。除了繁殖季外,夜晚通常停棲在隱密的樹林中過夜。經常單獨或成小群在地面上活動覓食,都市公園或校園內都有其蹤跡。食物種類很多,包括植物種子、果實、榖類等,有時候也會啄食一些嫩葉,高大喬木的果實如雀榕與茄苳等也是其覓食的對象之一,為了消化不易分解的榖類食物,會吞食小石子進入砂囊中,幫助磨碎榖類等硬質食物。然而繁殖季期間,為了給幼雛足夠的蛋白質,也會改變食性,改以昆蟲為食。
雄鳥在繁殖季時常振翅衝向天空,然後緩慢滑翔下降,通常是求偶展示兼具領域宣示的效果。鳴叫聲音為重複的『咕-咕-咕-』,常在清晨鳴叫,可連續好幾分鐘。典型的繁殖季在3到6月之間,有些甚至在秋季繁殖。交配前,雌雄鳥會互相輕啄對方頭頸部羽毛,如此廝磨一番後,雄鳥隨即站上雌鳥背上,交配時間很短只有幾秒鐘,有時會有第二次,甚至更多次的交配行為,以確保後代子孫的繁衍成功。
巢型很簡陋,巢材通常使用乾枯的樹枝,雄鳥負責提供建材,雌鳥負責蓋房子。較常見的窩巢卵數為2~4顆,一年可有1~2次巢,甚至更多。孵蛋期間,通常母鳥先負責孵蛋,一些時間後,公鳥也加入行列,下腹部中間的體羽為傳導體溫給蛋體,通常會脫落,統稱為敷卵斑。幼鳥屬於晚熟性,剛孵出的幼雛身體只有一些稀疏絨毛,眼睛無法睜開,無法自行保溫與進食,須倚賴親鳥提供保暖與食物。親鳥會藉由儲存在嗉囊的鴿乳提供幼雛食物。
以上資料出自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153 (臺灣大百科全書)
1
(6 人評價)
我的評分:
入門級會員
may 發表於 2024/04/29
想請問珠頸斑鳩孵出後,脖子大約多久會長出珠頸,以及多久會發出咕~咕~咕叫聲?
(0 人評價)
我的評分:
上一篇
茴香如何打破休眠增加種子發芽?
下一篇
香蕉變黑要怎麼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