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統計
知識問題數:15787
會員總數:115210
平均討論數:3.8
專家補充數:9557
農業知識家
竹葉如何製作堆肥?
發問者:l**********g
發問日期:2014年04月02日
5245
1
12 人評價
家裡有一大片刺竹林'整片竹林的地表堆積了厚厚一層竹葉<小葉的>請教各位先進該如何利用這些竹葉製作堆肥?我想用它來幫果園施肥'謝謝
專家回覆
1 則
達人級會員
農業達人 發表於 2014/05/14
您好:
堆肥製作
任何有機物質均可作為製作堆肥的材料,惟已遭受重金屬污染的材料應避免使用,以免造成農田土壤二次污染。以下即簡要摘述堆肥的製作方法:
(一)材料粉碎
製作堆肥之有機材料除非過於粗糙有礙堆積發酵作業(如稻草、樹枝等),若非特殊需要最好以不粉碎為宜。
(二)材料碳氮比(C/N)調整
堆肥材料C/N比值在30-40左右時,最有利於堆肥的發酵腐熟,材料C/N比值計算方式為有機碳(%)÷氮含量(%),如牛糞有機碳含量43.5%氮含量為2.2 %,則其C/N=43.5%÷2.2%≒19.8。但僅知該材料的有機質含量而不知其有機碳含量時,可藉由公式計算而得,即有機碳(%)=有機質(%)÷1.724,例如牛糞有機質含量75%,則其有機碳(%)=75%÷1.724=43.5%。
(三)材料混拌
有機材料堆積前必須確實混拌均勻,混拌時粗質地材料應先平舖於下,細質地材料則平舖於上方,量多時可用鏟裝機翻拌,量少時則用平鏟翻拌,直至均勻為止。
(四)水分調整
在材料混拌之同時添加水分,水分含量大約為60 %(手握緊材料時水會滲出,但不會滴下),再利用簡速堆肥箱或一般堆肥製作方式堆積。唯利用一般堆肥製作方式堆積時,堆積期間若水分不足應添加適量水分。
(五)堆肥之體積
堆肥堆體積太小溫度不易上升,體積過大如不勤於翻堆時也容易造成厭氣發酵,因此最適當之體積約為6立方公尺,即長2.5公尺、寬2.5公尺、高1公尺。
(六)翻堆
堆肥堆積發酵期間由於微生物的作用會產生高熱,即堆肥的溫度會隨堆積時間而增高,升高至一定溫度後便不再上升,然而堆肥溫度持續保持如此高溫,將使微生物的繁殖受阻(氧氣量不足)造成厭氣發酵,進而影響堆肥的品質,因此堆肥堆積期間應視實際需要加以翻堆,以利通氣。一般堆肥翻堆的適當時間是在溫度上升60-70℃(插立鋁合金溫度計)維持約2天後進行。利用簡速堆肥箱堆積則不需翻堆(該堆肥箱已設有通氣系統)。
一般竹葉或竹幹等植物性材料屬C/N比值較高者,需填加C/N比值較低者(動物性糞便、豆粕類),以調整其C/N30~40,另須調整水分及注意翻堆時間,以利堆肥發酵腐熟。
桃園改良場
堆肥製作
任何有機物質均可作為製作堆肥的材料,惟已遭受重金屬污染的材料應避免使用,以免造成農田土壤二次污染。以下即簡要摘述堆肥的製作方法:
(一)材料粉碎
製作堆肥之有機材料除非過於粗糙有礙堆積發酵作業(如稻草、樹枝等),若非特殊需要最好以不粉碎為宜。
(二)材料碳氮比(C/N)調整
堆肥材料C/N比值在30-40左右時,最有利於堆肥的發酵腐熟,材料C/N比值計算方式為有機碳(%)÷氮含量(%),如牛糞有機碳含量43.5%氮含量為2.2 %,則其C/N=43.5%÷2.2%≒19.8。但僅知該材料的有機質含量而不知其有機碳含量時,可藉由公式計算而得,即有機碳(%)=有機質(%)÷1.724,例如牛糞有機質含量75%,則其有機碳(%)=75%÷1.724=43.5%。
(三)材料混拌
有機材料堆積前必須確實混拌均勻,混拌時粗質地材料應先平舖於下,細質地材料則平舖於上方,量多時可用鏟裝機翻拌,量少時則用平鏟翻拌,直至均勻為止。
(四)水分調整
在材料混拌之同時添加水分,水分含量大約為60 %(手握緊材料時水會滲出,但不會滴下),再利用簡速堆肥箱或一般堆肥製作方式堆積。唯利用一般堆肥製作方式堆積時,堆積期間若水分不足應添加適量水分。
(五)堆肥之體積
堆肥堆體積太小溫度不易上升,體積過大如不勤於翻堆時也容易造成厭氣發酵,因此最適當之體積約為6立方公尺,即長2.5公尺、寬2.5公尺、高1公尺。
(六)翻堆
堆肥堆積發酵期間由於微生物的作用會產生高熱,即堆肥的溫度會隨堆積時間而增高,升高至一定溫度後便不再上升,然而堆肥溫度持續保持如此高溫,將使微生物的繁殖受阻(氧氣量不足)造成厭氣發酵,進而影響堆肥的品質,因此堆肥堆積期間應視實際需要加以翻堆,以利通氣。一般堆肥翻堆的適當時間是在溫度上升60-70℃(插立鋁合金溫度計)維持約2天後進行。利用簡速堆肥箱堆積則不需翻堆(該堆肥箱已設有通氣系統)。
一般竹葉或竹幹等植物性材料屬C/N比值較高者,需填加C/N比值較低者(動物性糞便、豆粕類),以調整其C/N30~40,另須調整水分及注意翻堆時間,以利堆肥發酵腐熟。
桃園改良場
本篇討論
2 則
達人級會員
演唱會 發表於 2014/04/09
白絹病 (Southern blight)
病原菌:Sclerrotium rolfsii Sacc.
白絹病菌為一古老的土壤傳播性病原菌,有關本菌的生理、生態與防治研究為數甚多。本病發生於高溫期,低溫時則不發生。本菌在臺灣普遍發生於草本之花卉及蔬菜作物,但較少為害菊花。
病徵:
本病主要由插穗基部之切口侵入,可以感染根及葉片,造成根腐及葉片軟腐,常在聚盆苗或幼苗上發生。初期由地際部份葉片開始,出現黃褐色水浸狀病斑,以後病斑逐漸擴大,感染後期在莖基部與植材相接處,出現白絹病特有的白色菌絲及白色(初期)、淡褐色及褐色(後期)的菌核顆粒,此乃病菌的殘存組織--菌核,是本菌的重要傳染源。當病菌侵入莖基部及根組織內時,因維管束組織被破壞而水份運輸受阻,導致莖部呈萎凋狀,嚴重時整株腐爛。本病害發生於春作末期或秋作初期,性喜高溫多濕之氣候,於高溫時發病嚴重。
生 活 史: 本菌以菌核和菌絲在罹病組織殘體中或土壤中營腐生生活,菌核可存活於土壤之中達 4-5 年之久。可藉水流和帶菌土壤或介質傳播,帶病苗木可遠距離傳播。本菌菌核發芽最適溫度為 21-30℃,低於或超過此溫度範圍時,發芽率明顯降低。將菌核乾燥後再濕潤時可促進營養泌出,增進土壤微生物活力,而抑制其發芽或殺滅之。土壤含水量在 20% 時,本菌腐生能力最高,並隨含水量之增加而降低。
傳播途徑:
本病為土壤傳播之重要病害,病菌以菌核狀態殘存土中多年,遇寄主時菌核發芽為害。在田間藉水及農具污染而傳播病源。
發生生態:
白絹病菌寄主範圍廣泛,在觀賞植物中以球根花卉及宿根草花受害最為嚴重。高溫潮濕的環境下,如臺灣地區4至10月梅雨、颱風季節發病較嚴重,10月以後溫度下降,病勢進展速度隨即停滯。植株生長衰弱,土壤排水不良或冬季溫室內通風不良,濕度大,盆花放置過密等均易誘發病害。在排水性良好的砂質土壤,以及坋質土含量高、保水性佳的土壤中,本菌營腐生生長,會增加病害發生。土壤酸鹹度在 3.5 以下或 7.4 以上,不利本菌在土壤中之發育,而 pH值為 6 時發育最佳。本菌菌核埋在土壤深度 2.5 cm 以下,即可降低其發芽率,而在土深 7 cm 時幾乎不發芽。
防治方法:
1.50%脫克松可濕性粉劑1000倍。
2.25%普克利乳劑1000倍。
3.50%福多寧可濕性粉劑3000倍。
4.75%滅普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
5.50%益發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
6.35%依得利可濕性粉劑1500倍(藥液應噴及栽培基質,噴藥後應停止噴水5~7天)(菊花苗床不可行)。
(黃德昌、李惠玲,1991,興農274期,p.89)
7.發現白絹病後應將病葉、病株及附近植材搬走燒毀,附近植株則要立刻噴施防治藥劑三次以上。
(位國慶,1994,農藥世界135期,p.88)
8.選用乾淨未帶菌之扦插苗床可避免本病之發生,曾發病之苗床介質必需全面換新以避免病害發生。
9.拔除病株:由於白絹病的蔓延速度相當快速,一旦發病,若未加處理2-3日後已蔓延至鄰近植株,宜迅速移除病株。然因白絹病菌之菌絲可由病株蔓延至土壤中而感染鄰近植株,故拔除病株時需同時將其地際部份之土壤同時移除,以確保徹底清除病菌,同時行藥劑噴灌,而拔除之病株亦應集中燒燬,避免病菌散佈。
10.化學藥劑防治:罹病苗床可參考使用 50% 福多寧及 75% 滅普寧可濕性粉劑稀釋後噴施。
11.土壤處理:土壤pH值雖對菌核存活無直接效應,卻可直接影響氮化合物在土壤中之銨分解作用,而產生氨氣,導致菌核死亡。無機鹽類化合物可直接抑制土壤病原菌之生長,尤其是含氮化合物如尿素、氰氮化鈣和亞硝酸鹽類均顯著可抑制本菌菌核發芽,甚或殺死菌核。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000,植物保護圖鑑系列7,第39-41頁)
病原菌:Sclerrotium rolfsii Sacc.
白絹病菌為一古老的土壤傳播性病原菌,有關本菌的生理、生態與防治研究為數甚多。本病發生於高溫期,低溫時則不發生。本菌在臺灣普遍發生於草本之花卉及蔬菜作物,但較少為害菊花。
病徵:
本病主要由插穗基部之切口侵入,可以感染根及葉片,造成根腐及葉片軟腐,常在聚盆苗或幼苗上發生。初期由地際部份葉片開始,出現黃褐色水浸狀病斑,以後病斑逐漸擴大,感染後期在莖基部與植材相接處,出現白絹病特有的白色菌絲及白色(初期)、淡褐色及褐色(後期)的菌核顆粒,此乃病菌的殘存組織--菌核,是本菌的重要傳染源。當病菌侵入莖基部及根組織內時,因維管束組織被破壞而水份運輸受阻,導致莖部呈萎凋狀,嚴重時整株腐爛。本病害發生於春作末期或秋作初期,性喜高溫多濕之氣候,於高溫時發病嚴重。
生 活 史: 本菌以菌核和菌絲在罹病組織殘體中或土壤中營腐生生活,菌核可存活於土壤之中達 4-5 年之久。可藉水流和帶菌土壤或介質傳播,帶病苗木可遠距離傳播。本菌菌核發芽最適溫度為 21-30℃,低於或超過此溫度範圍時,發芽率明顯降低。將菌核乾燥後再濕潤時可促進營養泌出,增進土壤微生物活力,而抑制其發芽或殺滅之。土壤含水量在 20% 時,本菌腐生能力最高,並隨含水量之增加而降低。
傳播途徑:
本病為土壤傳播之重要病害,病菌以菌核狀態殘存土中多年,遇寄主時菌核發芽為害。在田間藉水及農具污染而傳播病源。
發生生態:
白絹病菌寄主範圍廣泛,在觀賞植物中以球根花卉及宿根草花受害最為嚴重。高溫潮濕的環境下,如臺灣地區4至10月梅雨、颱風季節發病較嚴重,10月以後溫度下降,病勢進展速度隨即停滯。植株生長衰弱,土壤排水不良或冬季溫室內通風不良,濕度大,盆花放置過密等均易誘發病害。在排水性良好的砂質土壤,以及坋質土含量高、保水性佳的土壤中,本菌營腐生生長,會增加病害發生。土壤酸鹹度在 3.5 以下或 7.4 以上,不利本菌在土壤中之發育,而 pH值為 6 時發育最佳。本菌菌核埋在土壤深度 2.5 cm 以下,即可降低其發芽率,而在土深 7 cm 時幾乎不發芽。
防治方法:
1.50%脫克松可濕性粉劑1000倍。
2.25%普克利乳劑1000倍。
3.50%福多寧可濕性粉劑3000倍。
4.75%滅普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
5.50%益發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
6.35%依得利可濕性粉劑1500倍(藥液應噴及栽培基質,噴藥後應停止噴水5~7天)(菊花苗床不可行)。
(黃德昌、李惠玲,1991,興農274期,p.89)
7.發現白絹病後應將病葉、病株及附近植材搬走燒毀,附近植株則要立刻噴施防治藥劑三次以上。
(位國慶,1994,農藥世界135期,p.88)
8.選用乾淨未帶菌之扦插苗床可避免本病之發生,曾發病之苗床介質必需全面換新以避免病害發生。
9.拔除病株:由於白絹病的蔓延速度相當快速,一旦發病,若未加處理2-3日後已蔓延至鄰近植株,宜迅速移除病株。然因白絹病菌之菌絲可由病株蔓延至土壤中而感染鄰近植株,故拔除病株時需同時將其地際部份之土壤同時移除,以確保徹底清除病菌,同時行藥劑噴灌,而拔除之病株亦應集中燒燬,避免病菌散佈。
10.化學藥劑防治:罹病苗床可參考使用 50% 福多寧及 75% 滅普寧可濕性粉劑稀釋後噴施。
11.土壤處理:土壤pH值雖對菌核存活無直接效應,卻可直接影響氮化合物在土壤中之銨分解作用,而產生氨氣,導致菌核死亡。無機鹽類化合物可直接抑制土壤病原菌之生長,尤其是含氮化合物如尿素、氰氮化鈣和亞硝酸鹽類均顯著可抑制本菌菌核發芽,甚或殺死菌核。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000,植物保護圖鑑系列7,第39-41頁)
2
(7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達人級會員
陳*杰 發表於 2015/05/16
說明清楚又詳細
(0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達人級會員
ichiro球迷 發表於 2014/06/21
good
(0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達人級會員
甜八寶 發表於 2014/04/03
竹葉雖然也可以作為腐葉土材料,但是因為容易感染白絹病,比較少被使用到,不過如果能夠充分消毒殺菌,應該不失為一種好材料;松、杉類針葉樹的樹葉,因為含有有害物質,所以最好少用。
http://cc2687.blogspot.tw/2011/06/blog-post_4569.html
http://cc2687.blogspot.tw/2011/06/blog-post_4569.html
1
(5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高手級會員
l**********g 發表於 2014/04/03
請教白絹病該如消毒殺菌?
(0 人評價)
我的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