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農業適合台灣來發展嗎!政府有在獎勵跟扶值
酪農業適合台灣來發展嗎!政府有在獎勵跟扶值
本篇討論
1 則
酪農業自五O年代以來受到農業科學家所主導新科學飼養方法影響下,生產方式轉變成將牲畜與牧地隔離並監禁起來量產,由酪農負責餵養飼料,牧地則改種可作為飼料之農作物用。如此需要大量資金改建,而噴灑農藥也帶來許多環境污染,因而許多農民則轉而尋求採用密集循環放牧的方式,將牧地劃分為許多小區域以循環供牲畜放牧「自己去吃草」之用。
台灣近代酪農業的歷史可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日據時期,從事酪農生產的大多是地方上的望族,在都市周圍以自產自銷的方式小本經營;第二階段是在光復前後(約民國四十年),民間開始有大型的乳品工廠產生 ( 如:味全、福樂、光泉 ....) ,以契約收購生乳的方式,提供酪農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並配合政府輔導酪農提昇飼養的質與量;第三階段來到民國六十年代,政府積極推廣國人養成喝鮮乳的習慣,進一步提昇酪農的生產能力,專案補助一批青年酪農先鋒至美國接受專業酪農訓練,並在學成歸國後,把在美國學得的專業與經驗在台灣傳承,因此中部酪農村在台灣酪農業的發展上,扮演著轉型的先鋒角色。
台灣目前的觀光休閒牧場,除了傳統的飼養牲畜,外在的衛生環境條件以及便利舒適的硬體設備也是必備條件之一,要有住宿的房子、週邊優美的環境、適合親子遊玩的遊戲等。如:露營區、可愛園區、有機農區、滾草圈、 DIY 體驗、景觀花卉區、乳品嚐區、休閒烤肉區、泡湯、泛舟、馬車出租、舉辦園遊會、場地提供婚紗攝影、遊行造勢活動等。您都可以發現到這是現在農牧場的相同處,每一個農牧場都極力想維護現有的優勢,進而再創造更多的客源及經濟來源。目前台灣的休閒產業都以觀光作為取向,未來的農牧場也將會朝發展自己的獨特風格,不僅改變現有的硬體設備,還結合附近景點,作一整套的旅遊動線規劃,讓消費者休閒時能有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