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臺灣丹參產業發展研討會專刊--台灣市售丹參藥材及基原植物之鑑定-9
四、結論
本研究從本草學、藥用植物學、生藥學、藥理學進行考察,調查收集大陸常用之丹參類藥材及台灣市售丹參藥材,依植物分類學與生藥組織學原則,運用傳統之性狀及顯微構造鑑定,接續以HPLC化學分析及分子生物鑑定技術,獲致如下之結論:
1.丹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之上品。丹參之別名郄蟬草首見於神農本草經;而赤參、木羊乳則首見於吳普本草。
2.歷代本草對丹參形態之描述,首見於吳普本草;其附圖則首見於圖經本草。綜合歷代本草對丹參形態之描述及大觀、政類、綱目、植物名實圖考等本草所附之植物圖(如圖1)與現今植物形態特徵比對結果,丹參之植物來源應為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屬(SalviaL.)植物。
3.經採集調查,發現台灣市售丹參藥材目前有2種:丹參(S. miltiorrhizaBunge)、擬丹參(S. paramiltiorrhiza H. W. Li et X. L. Huang)。市場品有栽培品丹參條、未炮製及炮製之飲片等形態。二種丹參外觀性狀相似度高,尤其由飲片外觀僅能以纖維特徵作為較明顯之區分點,須再併用顯微構造鑑定來予以鑑別。
4.於探討市售丹參類藥材品質之優劣方面,發現同品種之樣品間,tanshinone IIa、salvianolic acid B等指標成分之含量差異性大,僅有少數未能符合台灣傳統藥典及中國藥典(2005版)之規定。由於丹參之產地、採收、炮製、儲存等條件均為影響tanshinone IIa、salvianolic acid B等成分之變因,故目前尚無法瞭解影響含量之確切原因,仍有待進一步之研究探討。有鑑於上述結果,為有效解決藥材品質問題,使其有效成分之含量能在藥材中均一呈現,應從藥用植物之栽培著手,並以GAP之栽培管理方式培育出高品質的丹參藥材。而基原之鑑定在GAP栽培過程中,更為其首要關鍵。
5.本研究之丹參DNA ITS序列鑑定部分,鼠尾草屬丹參類藥材種間及變種間ITS序列之變異性小(<1.8%),相似性高,顯示其密切之親緣關係。從遺傳距亦可反應了植物外部特性、成分結構均與DNA遺傳物質的外在表現型有關,本方法可以輔助性的應用於中藥材基原鑑定或親緣關係鑑定上。
6.利用傳統中藥鑑定方法之特點,結合各種新的分子生物鑑定技術,是未來中藥材鑑定之趨勢,在PCR技術與定序技術的發展及相互配合下,期能使藥材鑑定機制致臻完備,更進一步提升中藥鑑定水準。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南彰化地區水稻飛蝨類害蟲發生,籲請農友加強防治與管理114/09/19
- 培育食農新力量 臺中農改場辦理食農教育宣導人員基礎培訓課程初階班114/09/19
- 臺灣文旦首度輸往馬來西亞,開創外銷新篇章114/09/19
- 苗栗區農情月刊第309期-百大交流座談暨菁英班結訓典禮紀實114/09/04
- 苗栗區農情月刊第309期-114年9月主要作物病蟲害預測114/09/04
- 苗栗區農情月刊第309期-植醫專欄 除草劑別亂來,農作物不受害!114/09/04
- 苗栗區農情月刊第309期-長毛小新綏蟎生產及釋放技術非專屬授權案簽約儀式114/09/04
- 苗栗區農情月刊第309期-綠色照顧作伙來 共創農村高齡好所在114/09/04
- 苗栗區農情月刊第309期-「昆蟲育種大樓落成啟用暨研發成果分享會」圓滿順利114/09/04
- 苗栗區農情月刊第309期-本場卸任、新任場長交接暨宣誓典禮活動11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