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庫
天貝營養成分面面觀
作者:劉威廷;劉芳綺
公佈日期:110 年 07 月 21 日
天貝的發源地為印尼,是一種以大豆為原料進行發酵後的食物,發酵菌種為寡孢根黴菌 (Rhizopus oligosporus),製作成天貝再進行烹調是印尼人食用大豆的主要方式,就如同華人習慣食用豆漿、豆腐。天貝的製作方式並不困難,大致上可分為浸泡、蒸煮、發酵三個步驟:首先需將大豆浸水隔夜,讓大豆充分吸收水分,更容易去除種皮,接著蒸煮至熟,再次濾除水分後,待煮熟的大豆降溫,加入菌種混合均勻, 放置在32~36℃環境中,經過約24小時發酵,可見大豆表面覆滿白色菌絲(圖一), 此時,大豆已不再是原本散落的顆粒,而是被寡孢根黴菌的菌絲連結成具有彈性的塊狀,有著淡淡的、類似菇類及堅果的香氣。國際上對於天貝的認識最早可追溯至1960 年代,當時天貝的各種特性已經引起許多歐、美、日學者關注,除了在營養成分及發酵加工之外,保健方面如改善記憶力、緩解神經炎、幫助預防乳腺癌及心血管疾病等都有許多相關研究報告。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農藝類-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其他 > 其他-其他
相關檔案下載
延伸閱讀
- 花改場--自然解方、與鵬為伴—有機農田的生態營造與觀察114/10/13
- 文宣-強化韌性 照顧農漁民114/09/30
- 人事異動114/09/30
- 文樂部落常用植物-艾納香小知識114/09/30
- 文宣-獎勵農漁民子女就學金114/09/30
- 花改場--熱帶性低氣壓(TD09)接近南方海面 請花蓮及宜蘭農友預作防範114/09/17
- 花改場--蘭陽平原永續行動啟動 農業部攜企業共守友善農田114/09/17
- 花蓮區農情月刊--文旦產業數位轉型 就靠智能灌溉與雲市集數位行銷114/09/17
- 花蓮區農情月刊--阿娥又報報 宜花有機農業接軌國際永續114/09/17
- 花蓮區農情月刊--屏科大植物醫學系花蓮參訪 本場及轄區儲備植物診療師熱忱接待與分享業務經驗114/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