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庫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進擊吧!有智慧的大豆--團隊合力往前衝--02
作者:黃懷瑩;曾竫萌;劉興榮
公佈日期:111 年 01 月 12 日
書目
698
剛起步就是團體形式
王彥棠在踏入農業的第一步,就不是單打獨鬥,而是與人合作。
當時主要是源於機緣,與夥伴是在農民學院學習時認識,後來兩個人一起在一塊六分地上打拼,王彥棠負責種植、夥伴則負責包菜、理貨,兩人相互截長補短,「大家一起找活下去的方式。」他形容。
而且剛投入農業時,他們便主要以大豆為主,並與玉米、水稻來輪作。
為什麼一開始就會選擇大豆呢?他說,主要是因為這種作物儲存方便;販售時期較久,比較沒有出貨壓力。而最重要的是,「大豆有固氮作用,種完之後,再種什麼都會長得很不錯!」嗯,這點真的蠻重要的。
只是當年沒有機器,身邊只有一台中耕機,幾乎都是純人力,很累。
雖然累,但他們還是每年都有持續種植大豆,跟這作物一直很有緣份,即使後來夥伴換人了,但大豆種植一直沒有間斷過。
公田 一起耕種
幾年之後,王彥棠結識了更多人,團隊後來增加成為四個人,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他們採取的是「公田」型態。
所謂的「公田」型態, 是四人將各自租來的土地的拿出來,一起進行水稻與大豆的輪作。除了一起耕種之外,機械也是一起買,再共同分擔費用。這種的相互協助,讓耕種的壓力減輕不少。
公田的合作經驗頗為重要,因為雖然後來一起耕種的夥伴有所變動,但王彥棠卻更加確定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了。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豆類 > 豆類營養與肥培管理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豆類 > 豆類-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 農業行銷 > 農業行銷-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工程類 > 農業機電 > 農作機電
消費者知識庫 > 其他 > 農業發展
延伸閱讀
- 花蓮區農情月刊--標靶治療、精準省工 本場開發無人機GPS定位赤眼卵寄生蜂球投放技術113/10/25
- 花改場--探索花生湯與豆奶美味的秘訣 外國青農參訪鳳林鎮農產業113/10/08
- (73卷3期)台灣農業研究113/09/30
- (第139期)技術服務季刊113/09/09
- 花蓮區農業專訊--筷閃野美味 馬太鞍欣綠農園樹豆之地的野菜餐桌--03113/07/17
- 花蓮區農業專訊--筷閃野美味 馬太鞍欣綠農園樹豆之地的野菜餐桌--02113/07/17
- 花蓮區農業專訊--筷閃野美味 馬太鞍欣綠農園樹豆之地的野菜餐桌--01113/07/17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能量與勇氣之豆-樹豆--08113/07/12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能量與勇氣之豆-樹豆--07113/07/12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能量與勇氣之豆-樹豆--06113/07/12
議題關聯知識文庫
入口網關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