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庫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進擊吧!有智慧的大豆--情感的緊密聯繫--02
作者:黃懷瑩;曾竫萌;劉興榮
公佈日期:111 年 01 月 12 日
書目
955
從人力走向機械
這種情境其實是當初東部大豆小農的寫照,大量仰賴人力,一直處在無法量產的環境,更別說擴大面積栽種了。
因此花蓮區農改場的許多大豆農機開發,便是以改善小農的種植環境而產生的,讓他們能以不高的價格來獲取好用的機具。柯春伎當時便參與了不少農改場的農機研發試驗,因為她知道,唯有機械化才能增加產量、改善成本。
奮鬥了幾年之後,這個原本完全仰賴人力的農場,在與夥伴共同籌組了「光復鄉雜糧第二班」後,順利申請到農機具補助,慢慢地引進了播種、除草、採收、烘乾、選別等各種機器,也讓大豆種植逐步的機械化了。
見證東部大豆小農的奮鬥
由於深知小農仰賴人力的艱辛,他們在行有餘力後,更成立了代耕團隊,協助花蓮中區的大豆農友,希望可以提高花蓮雜糧產業競爭力。
「現在回想這一切,感覺好像是恍如隔世!」柯春伎這樣形容。因為他們歷程是從手工開始起步,一直到全面機械化,瑪布隆農場目前已是花蓮中區一處具有規模的有機農場,而這個歷程幾乎同步見證了東部大豆小農的奮鬥史。
相較於西部適合種植雜糧的氣候與環境,在東部的投入雜糧困難會多上許多,不僅日照較不足、耕種面積偏小且較少使用機器,「但我們並沒有氣餒,因為花蓮的優勢在於乾淨的環境與充沛的水分,這是天生適合栽種有機的好環境!」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豆類 > 豆類營養與肥培管理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豆類 > 豆類-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 農業行銷 > 農業行銷-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工程類 > 農業機電 > 農作機電
消費者知識庫 > 其他 > 農業發展
延伸閱讀
- 花蓮區農情月刊--標靶治療、精準省工 本場開發無人機GPS定位赤眼卵寄生蜂球投放技術113/10/25
- 花改場--探索花生湯與豆奶美味的秘訣 外國青農參訪鳳林鎮農產業113/10/08
- (73卷3期)台灣農業研究113/09/30
- (第139期)技術服務季刊113/09/09
- 花蓮區農業專訊--筷閃野美味 馬太鞍欣綠農園樹豆之地的野菜餐桌--03113/07/17
- 花蓮區農業專訊--筷閃野美味 馬太鞍欣綠農園樹豆之地的野菜餐桌--02113/07/17
- 花蓮區農業專訊--筷閃野美味 馬太鞍欣綠農園樹豆之地的野菜餐桌--01113/07/17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能量與勇氣之豆-樹豆--08113/07/12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能量與勇氣之豆-樹豆--07113/07/12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能量與勇氣之豆-樹豆--06113/07/12
議題關聯知識文庫
入口網關聯文章
主題館關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