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區農業改良場111年年報-前作大豆對小麥生育及肥料管理之影響
為了解大豆後作小麥肥料管理方式,本場進行苗栗地區大豆後作之小麥栽培肥料試驗,以臺中選2 號為材料,包含(1) 總氮施肥量試驗,總氮施肥量設置6 處理組,分別為0、30、60、120、180 及240 kg N;(2) 基肥追肥比例試驗,總施肥量設定為120 kg N,在基肥追肥比例則分為10:0、7:3、5:5 及3:7;(3) 追肥時期試驗,總施肥量與基肥追肥比例分別設定為120 kg N 與7:3,僅追肥時間處理分為分糵盛期、劍葉
抽出期、出穗期及充實前期。在總氮施肥量上,不同氮肥量處理對小麥生育性狀在有效穗比率、株高、穗長、單穗有效小穗數及單穗粒重具差異性;對於單位面積產量,所有處理組皆無顯著差異。另在小麥全麥粉品質方面,僅在全麥濕麵筋含量上氮肥用量0 kg N 處理組(不施肥控制組)具有顯著差異,0 kg N 處理組為38.4%,其餘肥料處理組則介於45.1~48.4%,顯示前作為大豆種植者,基本殘留肥力對小麥已經足夠,因此建議前作為大豆之小麥栽培可略施用30~60 kg N 以顧及小麥生產品質。在基肥追肥比例部分,因依照慣行栽培使用120 kg N 含量,試驗處理組在農藝性狀上皆無差異,僅在小麥全麥粉品質中全麥蛋白質含量及濕筋保水力上具差異。追肥時期試驗結果顯示,除了在有效穗比率、株高、單穗籽實重量及全麥蛋白質含量具差異,在單位面積產量、全麥濕麵筋含量與麵筋指數無顯著差異。肥料施用試驗結果則指出由大豆後作種植之小麥可適度降低肥料施用,一般建議小麥生產適用120 kg N 氮肥施用,而於大豆後作之小麥可減至30~60kg N 氮肥施用。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麥類 > 麥類形態與生理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麥類 > 麥類栽培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麥類 > 麥類營養與肥培管理
相關檔案下載
- 苗栗地區小麥播種期對生育及品質之影響113/08/02
- 大豆紫斑病之發生與管理113/07/31
- 苗栗地區雜糧輪作栽培體系及加工特性之研究 (第3年/全程4年)113/07/18
- 花蓮區農業專訊--利用分子科技縫合大豆裂莢:分子標誌在大豆抗裂莢育種的應用--03113/07/17
- 花蓮區農業專訊--利用分子科技縫合大豆裂莢:分子標誌在大豆抗裂莢育種的應用--02113/07/17
- 花蓮區農業專訊--利用分子科技縫合大豆裂莢:分子標誌在大豆抗裂莢育種的應用--01113/07/17
- 主要糧食作物碳足跡比一比113/03/19
- 苗栗地區大豆淹水耐性品種選育(第3年/全程4年)113/02/07
- 國內大豆市場與生產概況.pdf113/01/20
- 花蓮地區有機雜糧耕作模式介紹11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