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庫
大豆紫斑病之發生與管理
作者:郭建志;陳鐶斌
公佈日期:113 年 07 月 31 日
文圖/ 郭建志、陳鐶斌
大豆紫斑病(Purple seed stain)係真菌性病害Cercospora kikuchii引起,主要病徵在種子上,受感染的種子其病斑為紫色的斑點,嚴重時病斑會覆蓋整個種子,造成皺褶或破損,影響種子外觀、品質及商品價值。此外,罹病嚴重的種子其含油量與發芽率均低於健康的種子,且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的型態存活於種皮與大豆病株殘體上,罹病種子經播種發芽後,病原菌自種皮侵入幼嫩子葉再感染胚莖、胚根。在幼苗上產生分生孢子再藉風、雨水傳播到鄰株,罹病葉片、葉柄及莖部會形成圓形或紡錘形的紫色病斑,此外,高溫高濕有利於此病害的傳播,感染大豆植株後,在結莢期前會保持潛伏狀態,當真菌侵入豆莢後,進而感染內部種子,成為下一期作的初始感染源。對於大豆紫斑病之管理需要利用綜合防治概念以降低紫斑病的發生,建議依以下策略進行,應可有效降低與控制紫斑病菌,提升大豆健康生長與穩定產量。
一、田間管理:選用健康種子、建立輪作體系、降低病原菌族群量。播種後,定期巡視田間,即時發現並直接防治,以降低擴散速度。
二、栽培管理:避免過於密植,改善通風環境,降低田間濕度及合理化施肥,避免過量施用氮肥。
三、化學防治:目前大豆紫斑病可用之化學防治資材為80% 錳乃浦可濕性粉劑400 倍,播種後4-50 天,如發現罹病時,應立即施藥1 次,以後每隔10 天施藥1 次,並至採收前半個月為止。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相關檔案下載
延伸閱讀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政策宣導~長照3.0規劃114/08/2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新團隊夥伴114/08/2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季食開始-綠竹筍114/08/2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產品開發從打樣開始:打造理想產品藍圖的加工課程114/08/2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桃園場開發蔬菜食農實作栽培套組 協助教師推行食農教育-2114/08/2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桃園場開發蔬菜食農實作栽培套組 協助教師推行食農教育-1114/08/2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春暖花開、舞蝶翩翩-新品種繡球花介紹114/08/2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114年全國優質安全驗證綠竹筍評鑑結果揭曉 優質筍王風光出線 展現綠竹筍品質與產業競爭力114/08/29
- 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創新育成中心業務現況與願景114/08/27
- 在地基因資源的價值再探:臺灣黑山羊之保存與利用潛力1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