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庫
大豆紫斑病之發生與管理
作者:郭建志;陳鐶斌
公佈日期:113 年 07 月 31 日
推廣文章
563
文圖/ 郭建志、陳鐶斌
大豆紫斑病(Purple seed stain)係真菌性病害Cercospora kikuchii引起,主要病徵在種子上,受感染的種子其病斑為紫色的斑點,嚴重時病斑會覆蓋整個種子,造成皺褶或破損,影響種子外觀、品質及商品價值。此外,罹病嚴重的種子其含油量與發芽率均低於健康的種子,且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的型態存活於種皮與大豆病株殘體上,罹病種子經播種發芽後,病原菌自種皮侵入幼嫩子葉再感染胚莖、胚根。在幼苗上產生分生孢子再藉風、雨水傳播到鄰株,罹病葉片、葉柄及莖部會形成圓形或紡錘形的紫色病斑,此外,高溫高濕有利於此病害的傳播,感染大豆植株後,在結莢期前會保持潛伏狀態,當真菌侵入豆莢後,進而感染內部種子,成為下一期作的初始感染源。對於大豆紫斑病之管理需要利用綜合防治概念以降低紫斑病的發生,建議依以下策略進行,應可有效降低與控制紫斑病菌,提升大豆健康生長與穩定產量。
一、田間管理:選用健康種子、建立輪作體系、降低病原菌族群量。播種後,定期巡視田間,即時發現並直接防治,以降低擴散速度。
二、栽培管理:避免過於密植,改善通風環境,降低田間濕度及合理化施肥,避免過量施用氮肥。
三、化學防治:目前大豆紫斑病可用之化學防治資材為80% 錳乃浦可濕性粉劑400 倍,播種後4-50 天,如發現罹病時,應立即施藥1 次,以後每隔10 天施藥1 次,並至採收前半個月為止。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相關檔案下載
延伸閱讀
- 農民輔導與推廣服務- 臺灣蠶蜂昆蟲教育園區榮獲112 年度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評鑑優異獎113/11/20
- 農業淨零碳排- 地被植物對增加果園土壤固碳之應用研究113/11/20
- 農業生態與國土綠色網絡- 苗栗縣西湖鄉文旦產區長期生態調查113/11/20
- 土壤肥料與農業機械-促進瓜果類作物抗逆境複方微生物堆肥之研發113/11/20
- 生物防治與植物保護研發應用-開發草莓潛伏性病害檢測技術及導入抗感病快篩技術於耐病育種113/11/20
- 作物改良、栽培技術及產品研發-抗白葉枯病水稻品種- 苗栗3 號113/11/20
- 蠶蜂及生物技術研發-二化性家蠶種原延長冷藏保存關鍵技術之研究113/11/20
- 水稻稻種繁殖一貫化機械作業,臺南農改場辦觀摩會秀成果113/11/20
- 運用智慧化茶園管理及新型加工製茶技術 以「臺灣製造,品質第一」為目標攜手開創新局113/11/18
- 機採茶菁結合茶園智慧化管理 韌性技術為茶產業布新局113/11/18
議題關聯知識文庫
入口網關聯文章
主題館關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