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天降蕎麥 無人機應用蕎麥撒播--01
花蓮種植蕎麥歷程
花蓮玉里地區秋冬天氣適合蕎麥生長,同時可銜接水稻田區秋冬季的空窗期。根據農糧署農情報告全臺蕎麥產量從2020 年起至2022年面積成長了1.8 倍,其中在2022 年花蓮占了全國6 成以上的生產面積,同時玉里為蕎麥及二期水稻花蓮面積最大之產地,由於二期水稻的採收期剛好與蕎麥播種期重疊,適合推動減耕或免耕的管理方式,配合農業資源再生的措施,可使土壤吸存碳並維持最佳的保水性,減少蒸發、逕流與沖蝕,為友善的耕作方式之一。
傳統辛苦的蕎麥撒播
傳統上蕎麥多以人工採揹負動力式撒播機進行撒播居多,且揹負式撒播機一般採用高汙染的二行程引擎,所產生的廢氣也會影響操作者,加上單次需要揹負30 公斤以上的重量行走灑播,1 甲地至少3 趟以上的來回補料,一甲地最快也需50 分鐘以上的作業時間,費時費力又傷身,雖然部分農民會使用插秧機載撒播機進行撒播作業,但是插秧機的搬運也是額外的成本,且在移動上不這麼方便。
農用無人機的運用
農用無人機的研發是為了節省人力成本,減輕農民在田間作業上身體的負擔,同時提升農務效率,使人員更能有效管理田間其他農事。在國家利益方面,運用農用無人機符合農業淨零排放主軸中的建立低碳農糧生產模式,推廣節能減碳農機及設施( 備),減少石化能源使用。電動化的農業機械,可使用來源更為乾淨的能源,也是農業未來的趨勢。
農用無人機在使用過程中,也可採用夜間作業,只要同時具有民航局核准的專業高級IB-G1( 視距外與夜間) 及IB-G2( 撒播及投放) 證照及空域申請,在航線及訊號穩定的狀況下,即可夜間作業,可打破以往作業時間的限制,大幅提升生產排程的彈性。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其他雜糧作物 > 其他雜糧作物栽培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其他雜糧作物 > 其他雜糧作物-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工程類 > 農業機電 > 其他農業機電
- 雜糧新寵兒-蕎麥114/05/19
- 花蓮區農業專訊--天空優勢助力天敵防治 無人機施放蜂球技術--04114/03/21
- 花蓮區農業專訊--天空優勢助力天敵防治 無人機施放蜂球技術--03114/03/21
- 花蓮區農業專訊--天空優勢助力天敵防治 無人機施放蜂球技術--02114/03/21
- 花蓮區農業專訊--天空優勢助力天敵防治 無人機施放蜂球技術--01114/03/21
- 花蓮區農業專訊--天降蕎麥 無人機應用蕎麥撒播--03114/02/26
- 花蓮區農業專訊--天降蕎麥 無人機應用蕎麥撒播--02114/02/26
- (73卷4期)台灣農業研究113/12/31
- 菇類栽培剩餘物–作為花卉栽培介質之循環再利用113/12/06
- 【森羅萬象】-守護山林的雄鷹 無人機科技重塑保育未來11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