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區農改場113年報-參、生物防治與植物保護研發應用
天敵昆蟲生產優化及整合性害蟲管理技術之應用
天敵昆蟲的量產開發與田間釋放應用技術為友善與有機農業中重要一環,本計畫共分多項主題執行:第一項為長毛小新綏蟎對殺蟎劑感受性評估,4 種農業常用殺蟎劑:必芬蟎、依殺蟎、賽洛寧及阿巴汀,對長毛小新綏蟎的毒性影響。試驗結果顯示,上述4 種藥劑在草莓植株上施用1 天後,依據國際生物防治組織(IOBC)分級,均屬1 級(無毒性),施用後第3、7、14 天,各藥劑的校正死亡率仍低於25%,顯示試驗藥劑對長毛小新綏蟎無急性毒性或毒性累積作用;根據試驗結果,長毛小新綏蟎於IPM 搭配應用方式為施用藥劑1 天後即可釋放,可有效降低田間葉蟎族群密度。
113 年高雄市荔枝椿象天敵平腹小蜂釋放計畫
荔枝椿象為危害果樹龍眼、荔枝與行道樹無患子和臺灣欒樹的重要入侵害蟲。本計畫目的為量產荔枝椿象卵寄生性天敵平腹小蜂,並提供與輔導農民於高雄市荔枝椿象產卵季節2-4 月釋放,以降低荔枝椿象危害。本 (113) 年於平腹小蜂釋放試驗區和其他大樹、內門、田寮、杉林及旗山等區域種植荔枝和龍眼園的農民,總提供124.6萬隻平腹小蜂雌蟲。釋放平腹小蜂3 樣區之調查結果,經連續釋放平腹小蜂可使樣區內荔枝椿象卵粒防治率提高至八成以上,明顯較未釋放之對照組高;而113 年度無釋放平腹小蜂之對照組樣區(於112 年曾為釋放樣區),仍可調查到少部分平腹小蜂族群,顯示田間寄生性天敵對長期防治害蟲,且無用藥環境下具有正面效益。
低溫儲存對天敵昆蟲品質之影響
為提供足夠的天敵昆蟲進行田間釋放,研究天敵昆蟲的低溫冷儲技術是重要的一環,低溫儲存技術可延緩昆蟲發育、延長壽命並調整供應量。本研究探討了長毛小新綏蟎在不同低溫(4℃、8℃、10℃及12℃ ) 儲存條件下的存活率與冷儲後產卵量變化。在12℃環境下,提供食物和水的組別於儲存7 天後存活率達86.7±3.3%;在14 天儲存後,即使僅提供水分,12℃組存活率仍可維持在63.3±17.6 %。無論儲存溫度,若未提供食物與水,長毛小新綏蟎無法存活。產卵量試驗結果顯示,經過7 至14 天低溫冷儲後恢復至常溫的長毛小新綏蟎,產卵量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綜合試驗結果,12℃冷藏環境適合長毛小新綏蟎的儲存,且不影響產卵量,此結果有助於業者可彈性提供長毛小新綏蟎商品,使更具田間實用性。
113 年度稻黑椿象卵寄生蜂儲存技術
稻黑椿象 (Scotinophara lurida) 為日治時期水稻五大害蟲之一,因藥劑的使用後轉為潛在害蟲,但於 110 年起造成臺東關山 100 公頃有機水稻田嚴重損失;本場完成建立黑卵蜂 (Telenomus sp.) 量產與釋放技術,並於112 年開始釋放黑卵蜂進行防治;113 年共計完成稻黑椿象黑卵蜂田間種源採集、鑑定與飼養,本場於調查樣區共釋放125,720 隻黑卵蜂,共進行2 期,6 次的田間調查。另為因應田間氣候之不穩定,試驗以低溫冷藏維持黑卵蜂成蜂之存活率,試驗結果於冷藏21 日時存活率維持83% 以上,於冷藏28 日時仍有76% 以上。以15 ℃ 和18 ℃ 低溫冷藏在14 天內的子代羽化率及子代雌蟲數皆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本成果可用於因應田間天氣狀況進行釋放期程之調整。
開發草莓潛伏性病害檢測技術及導入抗感病快篩技術於耐病育種
草莓為一具有高經濟價值與營養價值之小漿果類作物,全臺灣近九成耕作面積集中在苗栗地區。近年來因為草莓主要栽培品種改變,促使新興病害草莓葉枯病的發生。本計畫延續去年之成果,基於篩選出來之3 對具有專一性之PCR 引子對,再分別設計一組具有相容性之引子對以組成Nested-PCR,並測試最佳增幅溫度與引子對比例等條件測試,其中一組最佳的組合,其偵測極限可以到達1 pg-100 fg 之葉枯病菌DNA,然而使用不同廠牌之聚合酶酵素也會影響到其偵測極限,最後實際使用田間採集受葉枯病菌感染之草莓葉片進行DNA 萃取與Nested-PCR 檢測,結果顯示可以出現預期大小之單一條帶,未來將進一步收集不同田間樣本,測試草莓葉枯病之Nested-PCR 檢測技術於田間應用之可行性。此外,為加速育成草莓抗病品種,確保國內草莓生產,促進產業發展,此計畫就本場保存之21 個抗葉枯病草莓品種( 系) 進行園藝性狀調查,並篩選出種原代號MLS008、MLS009、MLS024、MLS030 及MLS031 等5 個兼具抗葉枯病特性與優良園藝性狀之種原作為雜交親本,並完成5 組草莓雜交組合,繁殖雜交種子並對實生苗生長勢進行初步篩選,各雜交組合留下合計106 株,將依生長情形於次年度持續調查各園藝性狀與抗病性。
改良草莓開花期之栽培技術與品種選育
本年度進行5 個雜交品系(AR56,AR18,A4-5,N2 及N7) 種苗繁殖倍率、本田期開花時間及產量評估,育苗期間進行走蔓數量紀錄,以AR18 平均走蔓數量7.25 條最多,其次為AR56,且兩者走蔓數量皆與香水無顯著差異,5 個品系中又以N7 平均走蔓數量3.6 條最少,並與同家系的N2 無顯著差異,育苗期繁殖倍率以AR18 與AR56 表現較佳。本田期於10 月22 日進行定植,5 個雜交品系中開花時間以AR18 最早,始花期為11 月15 日,與對照組香水始花期相同,其次為AR56,始花期為11 月18 日,N2 與N7 始花期相近,分別為11 月23 日與11 月24 日,A4-5 最晚,為12 月23 日。
因應氣候變遷情形苗栗主要梨生產地區病蟲害調查
苗栗縣高接梨主要產區為頭份市、三灣鄉、大湖鄉與卓蘭鎮,在這4 個區域建立各1 處調查點,113 年梨病害以目視法調查植株發生狀況:以赤星病發生最為嚴重,以結果枝計數葉發生率可達100%,發生時間為3-7 月;胴枯病症發生為1-3 月及8-10月,發生率0~16.7%,引發病因多元如赤星病感染、末梢養分供應缺乏或是整枝傷口等;果腐病症為6-8 月零星發生,發生率0~16.7%。以往被認為害蟲的植食性昆蟲以目視法調查植株狀況,梨木蝨在4 個調查地點整個年度均未發現;蛾類以斜紋夜蛾可見產卵卵塊及1 齡蟲刮蝕葉片,發生率0~13.3%,經每月調查並未發現梨葉上有2 齡以上幼蟲持續危害;蚜蟲類只會在新葉,發生率0~23.3%,其中23.3% 是在落葉期的新葉,不構成危害。由發生生態蛾類和蚜蟲僅為植食性昆蟲尚難認定為害蟲,故調查結果顯示這4 地點未有證據支持因氣候變遷造成蛾類或蚜蟲加劇危害現象。
探討農藥使用在草生栽培導入設施葫蘆科瓜類整合害蟲管理策略對自然天敵的影響
以無農藥且配合草生栽培之美濃瓜田區,從種植到採收菸草粉蝨在監測數量上,每一植株出現頻度低 ( 最高43%) 均不構成危害,且優於農藥區 ( 最高100%) 效果,在該農藥試區發現預防性用殺蟲劑會導致菸草粉蝨全面危害,導入草生無農藥栽培和慣行用藥的塑膠銀黑布覆蓋栽培模式,菸草粉蝨平均發生頻度差異達80.7%。捕食性的蜘蛛會在無農藥區出現,且族群增量出現頻度可達100%,草生處理平均最高每一株旁網架上有24 隻,大部分屬於二角塵蛛 (Cyclosa mulmeinensis),而使用殺蟲劑田區無論草生或鋪設塑膠銀黑布,網架上皆無觀察到蜘蛛分布;將佈滿蜘蛛的網架轉移至新溫室草生栽培區,約6 個月便可見蜘蛛布滿該區網架並發揮捕食效果,搭配環境營造具有成為新一代天敵商品潛力;長足虻、瓢蟲也是用藥區並無分布情形,無農藥區則會自然出現;未發現有雜食性的盲椿象,反而同是雜食性長椿象出現;蚜小蜂科物種紀錄於粉蝨危害嚴重的用藥區才有。草生栽培的處理土溫的監測亦延續了去 (112)年的試驗結果,能有效降低表土溫度最多差異接近3℃,葉溫平均低於1~2℃。由此可知草生栽培強化天敵多樣性、優化植株生長環境且發揮多重效益,至採收皆無需用殺蟲劑。
知識樹分類
生產者知識庫 > 農藝類
生產者知識庫 > 園藝類
生產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生產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生產者知識庫 > 其他
生產者知識庫 > 獸醫類
相關檔案下載
- 小米文化傳承 臺東農改場於新園國小辦理食農教育課程114/10/29
- 花卉產業與園藝療育114/10/23
- 花卉育種的永續發展及實務分享114/10/23
- 花藝設計與生活用花之身心薰陶114/10/23
- 國產斑葉電信蘭育種研究與產業現況114/10/23
- 零售消費端之切花品質研析與冷鏈保鮮處理114/10/23
- 開創超市鮮花通路與願景114/10/23
- 國產花卉產業動態與韌性發展114/10/23
- 循環農業之苗木枝條去化再利用114/10/23
- 蝴蝶蘭永續管理中黃葉病感染源之探討與管理11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