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賀 本場榮獲台灣農業永續獎 永續農業創新獎金牌--02
在「有機樂活」方面,本場統籌有機友善科研計畫,發現有機作物研究以及防治資材不足等問題,提出多項研究項目及目標。包括透過科技導入,例如智慧監控系統與無人機技術,輔導農友更精準地管理農田、優化資源利用,進一步確保有機生產過程的效率與可靠性。
同時本場完善有機ICM模式、連結轄區有機促進區,建造台灣第一座專責有機農業研究的有機農業研究中心,藉此接軌有機農業國際合作。另外為達淨零永續目標。本場建立減碳增匯評估模式及方法學,並協助農場碳盤查評估減碳效益。落實生態系統服務的產業應用於水稻、文旦果園等,研究量化指標成果提供農業部制定生態補償機制。楊大吉場長指出各種環境友善的農法,可統稱為「泛有機農業」,是氣候變遷下的永續解方。
而「健康安全」的宗旨,則體現在守護農業生產環境,並確保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全程安全。本場透過系列措施例如育成耐候品種、研發綠色替代資材與技術,以維護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樣性,不僅有助於減少農業對環境的負擔,更能從根本上提升農產品的安全性。同時本場積極輔導農業技術落地,113年完成21項技轉成果,其中苦瓜產業效益超過5千萬元。
在「原民新產業培植」方面,本場匯集跨領域成果,致力於再現原力綱要計畫,包括發掘特殊作物、推動加值包裝、部落生態維護,目前選定花蓮月眉部落的火蔥、馬太鞍部落的小米、太巴塱部落的紅糯米以及銅門部落的山胡椒等為亮點部落及作物,正重點輔導與推廣中。
為完善原鄉產業發展,本場與多方夥伴合作,包括農業部所屬試驗改良場所、相關產業機關、原民會及地方縣市政府。透過技術整合與研發、產業推廣與擴散、市場升級與轉型,共同支援原民農業,全面提升原住民族地區農業的經濟效益與文化價值。
最後楊大吉場長表示,在氣候變遷下,本場透過創新科技、友善環境的耕作模式,以及對原住民族傳統智慧的尊重與發揚,不僅有效應對極端氣候帶來的挑戰,更為地方農業注入新活力。這種融合科技與文化的永續發展路徑,不僅確保糧食生產的穩定性,也奠定台灣永續農業發展基礎。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其他 > 農業資訊
消費者知識庫 > 其他 > 其他-其他
- (第143期)技術服務季刊114/10/17
- 花改場--自然解方、與鵬為伴—有機農田的生態營造與觀察114/10/13
- 文宣-強化韌性 照顧農漁民114/09/30
- 人事異動114/09/30
- 文樂部落常用植物-艾納香小知識114/09/30
- 文宣-獎勵農漁民子女就學金114/09/30
- 花改場--熱帶性低氣壓(TD09)接近南方海面 請花蓮及宜蘭農友預作防範114/09/17
- 花改場--蘭陽平原永續行動啟動 農業部攜企業共守友善農田114/09/17
- 花蓮區農情月刊--文旦產業數位轉型 就靠智能灌溉與雲市集數位行銷114/09/17
- 花蓮區農情月刊--阿娥又報報 宜花有機農業接軌國際永續114/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