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臺灣有機農業研究新議題 不整地栽培讓土壤及環境更友善
本場有機農業研究中心今年開始進行不整地栽培試驗,以不使用除草劑的方式,搭配綠肥,包括田菁和太陽麻等,輾壓形成草毯,再直接種植下期作的作物。目前除了綠肥作物及主要經濟作物的選擇搭配外,雜草會是主要的挑戰。
本場推動有機及生態農業多年,近年農業部亦積極推動淨零減碳及增匯,因此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從今年度開始,針對土壤做不整地栽培的長期研究及觀測。其為不進行傳統耕犁、翻土等機械整地程序,直接在原有地表上種植作物,保留前期作物殘體有效維護土壤結構與生態系統,同時可抑制水分蒸散及土壤侵蝕,促進有機質累積和提升微生物活性,也減少勞動力與能源消耗。
不整地栽培核心理念是減少土壤擾動、覆蓋土壤表層,並採用多樣化作物輪作。減少土壤擾動即能減少有機碳分解、增加土壤有機質,同時保護土壤團粒結構,提升土壤的通氣和保水能力。一項在美國喬治亞州進行的13年長期試驗顯示,不整地栽培的土壤在淺層(0-5公分),具有更高的團粒結構比例和有機碳含量,優於傳統耕作。
覆蓋土壤表層能遮蔽陽光,抑制雜草生長並減少土壤水分流失。此外,這也節省了翻耕工序,進而降低油料與人力成本。最後則透過輪作,特別是納入豆科作物,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減少病蟲害發生,並促進土壤養分均衡。
本場在不整地栽培的初步試驗,是以非除草劑方式,搭配地區一年二期作的模式。在綠肥生質量達到一定程度後,以滾壓式輾草機將綠肥作物碾壓形成草毯,再利用不整地真空播種機進行播種。目前已測試田菁與太陽麻,在碾壓後會倒伏並形成草毯,且太陽麻的生質量比田菁更高,兩者都很有潛力作為不整地栽培的前期覆蓋作物。
未來本場也計劃測試更多樣的覆蓋作物,如苕子、黑麥草、蠶豆等,並搭配不同的主要經濟作物(包括大豆或玉米等)進行試驗。本場楊大吉場長表示,不整地栽培在國外已行之有年,但由於臺灣位處亞熱帶地區,需要有更適用的機械、合適的作物,並找出最佳的栽培時機,這需要大量的試驗和研究。他期望各界,特別是友善耕作的農友,與本場一起合作這項技術的研發與推廣,確保臺灣農業生產環境的永續發展。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植物保護類-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工程類 > 農業機電 > 農作機電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工程類 > 農業機電 > 農業機電-其他
- 花蓮區農情月刊--環境教育的碳權碳管理114/11/19
- 花改場--花改場推廣不整地栽培技術 促進土壤永續與低碳友善農業114/11/12
- 水稻病害多光譜拍攝標準作業流程說明114/10/27
- 無人化自動割草機功能簡介114/10/27
- 農事好幫手~智慧小小兵來也114/09/30
- 坐在樹下乘涼也能遙控的割草機114/09/30
- 坐在樹下乘涼也能遙控的割草機114/09/30
- 花改場--溫室搭建維護及智能設施班結業 增進農友因應氣候變遷能力114/09/17
- 植物醫師專欄-改善土壤之田間實作方式114/08/21
- 茶改場開發創新薰香技術 開創臺灣原生植物的茶飲新風味114/0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