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採後管理助產能升級 穩定荔枝生產與品質
文圖/ 吳庭嘉
荔枝在中部地區的栽培面積占全國4 成以上,是重要的經濟果樹。由於荔枝結果後樹體會消耗大量養分,若未能及時妥善管理,將影響翌年的產量與品質。因此,採收後應儘早進行修剪、施肥及清園等作業,讓樹體在秋冬冷涼季前順利抽發2-3 次新梢,為花芽分化打好基礎,以穩定生產與品質。
◎修剪與矮化:適當修剪可矮化樹高,讓田間管理作業更安全、便利,也有助於新梢生長,使翌年花果養分充足,提升果實品質。為避免新梢無花芽分化及影響來年開花, 修剪不宜過重, 建議至少保留前一年枝條生長量的1/4。
◎清園與病蟲管理:採收後徹底清園可降低病蟲害密度。清除果園廢棄物及防治介殼蟲,亦可減少疣胸琉璃蟻聚集及族群量,維護樹體健康。
◎合理化施肥:採收後施用禮肥,每株施用台肥43 號( 或氮磷鉀1:1:1 之平均肥) 約2 公斤或有機質肥料20-40 公斤。若使用高肥分堆肥,宜提早施用並減量或取代部分化肥。透過土壤肥力分析檢測,更能精準施肥並改良土壤,讓養分補充更有效率。
◎永續循環農業:修剪後的枝條用碎木機粉碎,搭配本場研發的新型微生物液肥進行澆灌,將有機質還肥於田。不僅實現資源循環再利用,也朝向「淨零增匯」與永續農業的目標前進。
◎精準灌溉:果園導入微噴管路灌溉系統,可以在早春花序發育期及著果後的果實生育期,穩定提供土壤水分,確保開花及果實順利生長。農友可洽詢當地農水署管理處相關灌溉補助申請,藉此提高灌溉效率,有效利用水資源。
總結來說,荔枝採收後的田間管理,是確保來年豐收的關鍵。透過適當的修剪、病蟲害防治及水分與土壤的精準管理,才能確保荔枝樹的健康生長,為下一次開花結果做好充分準備。現代化的管理策略不僅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更能減少碳排放,推動荔枝產業朝向高效率、低碳排的現代化農業轉型及實現永續發展。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土壤肥料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相關檔案下載
- 原鄉田間到餐桌:赤小豆的文化價值與應用114/11/24
- 青年農民知能提升教育訓練-農業智能管理課程紀實114/11/24
- 香菜奇幻世界啟航!亮相第一屆食農教育大會114/11/24
- 114年臺灣稻米達人冠軍賽 彰化好米全國有名114/11/24
- 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參展紀實114/11/24
- 微生物助攻-蔬菜耐逆有新招記者會紀實114/11/24
- 胡麻採收不用再靠苦工!低落粒新品種「臺南2號」機械採收示範114/11/21
- 推動蘆筍產業機械化 臺南農改場與東勢農友共創省工新局114/11/18
- 強化抗病與逆境適應力 臺南農改場打造設施瓜果施韌性栽培新典範114/11/15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05期-------------從農田到課堂:桃園市永福國小的智慧農業之旅114/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