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人社會中,受到傳統文化與民間習俗的薰陶,因此「風生水起好運來」的觀念,往往深深刻植在人們的心中;因此我們經常可以在建築物、傢俱、相關擺設或藝品上,看見帶有吉祥意味的文字或圖騰。而在觀賞水族中,這種受到傳統風俗與文化影響的情況,往往在特定地區或特定對象身上,被具體而鮮明的呈現。因此在華人水族市場中,部分如金魚 (Goldfish)、錦鯉 (Koi) 或紅龍 (Asia Arowana )等魚種,之所以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歡迎,或被以特定的色彩、數量或搭配造景方式搭配飼養,不難想見風俗與傳統對於觀賞水族所產生的深厚影響。
在香港或中國大陸沿海地區,始終相信金魚飽滿圓融的華麗姿態,能與好運及豐收有所關聯,同時不同個體所呈現出或黑或紅的艷麗體色,也多能為日常生活的趨吉避凶有所助益,因此在相關地區,經常可以見到以金魚缽、唐草瓷盆或水族箱飼養的金魚,同時體色紅豔與墨黑個體在搭配飼養的數量比例上,也多有耐人尋味的特殊安排。
類似的情形,不難在臺灣或其他以華人組成為主的東南亞國家見到,只不過飼養對象會隨當地的風土人情有所轉變。例如早期臺灣也以金魚或錦鯉為主,但隨飼養風氣的改變,在由池養與盆養轉向缸養的過程中,體色紅豔且外型可愛的血鸚鵡取代了金魚的地位。隨後在民國70-80年代,隨著股市大好與民間博弈興盛的社會風氣帶動下,紅龍 (Asia Arowana, Scleropages formosus)、飛鳳 (Semaprochilodus taeniurus)與泰國虎 (Datnioides microlepis),因為在名稱中分別具有龍鳳等神獸的吉祥名稱,同時多數種類具有的掠食習性,往往被描述成為具有招祥納財的功能,故遂成為風水飼養的三大主要魚種。
在東南亞或中國大陸沿海,雖然亦有飼養紅龍與象魚等大型魚種的風氣及熱潮,但在 1990 年代由馬來西亞華人藉由數種南美河產慈鯛,經由不斷選汰與育種所創作的花角及花羅漢,則在初試啼聲後,旋即引發整個亞洲地區的飼養熱潮。經由育種選汰培育出的水族品系,固然具有特殊的色彩、花紋與體型,只不過造成消費市場飼養熱潮的主因,或是決定個體與品系價值的評估標準,卻往往來自個體那膨大腫脹,在外型上充分表現吉祥喜氣的額部線條,而體側分別由斑點與線條接續起的特殊花紋,則多被業者暗喻為具有「天機不可洩漏」的特殊義涵,由此不難想見,因為特定地區人文、風俗與傳統等因素,對觀賞水族所造成的深厚影響。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