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 言
金針菜是傳統的花菜類蔬菜作物,臺灣以花蓮及臺東為主要栽培地區,占產量85%。鮮蕾採摘後加工製成乾金針,為東部地區重要特色農產品。目前金針菜“本地種”有單位面積產量低及產季易逢颱風而受損等栽培問題;在加工利用方面,雖然已發展安全無硫金針加工技術,但產品有顏色不佳、風味不足等缺點。金針菜“臺東6號”雖具有早熟豐產且花期不受颱風影響之優點,卻因受限於品種特性,加工後之產品仍有顏色不佳及風味不足等問題。
金針菜“臺東7號”具適合平地栽培、早花、花期長、產量高、花梗高挺不易倒伏等優良特性,花朵橙黃具香氣,花藥淺棕色。鮮蕾年產量每公頃可達15-20噸,為“臺東6號”的1.25倍;若栽培於海拔900公尺,每公頃亦有9噸的產量,為“本地種”的2-3倍。以熱風乾燥製成之金針無硫乾製品,帶有怡人香氣,色澤橙黃,烹煮後湯色清澈不變黑。“臺東7號”改善了傳統金針菜鮮蕾單位面積產量少、加工後顏色不佳、風味不足等缺點,為未來金針栽培品種的新趨勢。
二、 栽培環境
(一) 溫度
“臺東7號”性喜涼溫,以秋冬冷涼季節為其主要營養生長期,生育特性有別於“臺東6號”於冬季地上部會枯萎休眠的情形。因此其在夏季高溫時,雖仍持續營養生長,但植株葉片展幅變小,呈半休眠狀態。
(二) 日照
“臺東7號”主要營養生長期為秋冬冷涼季節,為讓植株充分生長發育,以全日照的環境栽培為最佳;半日照環境下雖仍可生長,但若光度過低,將會導致抽苔不良。
(三) 土壤
“臺東7號”對土壤的適應性廣,在土質黏重地區或含多量砂礫地區輔以良好之水分管理,亦能正常生育。一般而言,栽培之土壤質地以排水良好且富含有機質壤土,pH值為5.5~ 6.5最佳。
三、 栽培管理
(一) 整地種植
“臺東7號”植株生育強健,雖全年均可挖取帶有短縮莖(dwarf stem)及部分肉質根部之健壯分株苗進行定植,惟仍建議以秋季進行為佳,可有較高之成活率。
整地時,於田區平坦或坡度平緩地區,應開溝做畦,採用單行植或雙行植。由於“臺東7號”植株較“臺東6號”及“本地種”高大,定植時之行距應放寬,避免於花季採收時造成對植株過度踩踏,損傷或影響採收工作。單行植時,行距100 cm,株距30 cm,每公頃種苗量約3.3萬株;雙行植時畦寬120 cm,溝寬40cm,行間距離80 cm,株距30 cm,每公頃種苗量約4萬株。種植時,將分株苗植入植穴中後覆土,並以腳踩踏壓實,充分澆水,1~2週後植株即可開根成活。
“臺東7號”生育特性迥異於“臺東6號”,建議可於9月底至10月上旬,於植株從半休眠狀態進入營養生長期時,將地上部強剪,存留約10 cm高,同時進行雜草防治。如此除可刺激營養生長外,同時將枯乾老葉或病葉自田間移除,減少病蟲害感染源。
(二) 肥培管理
金針為多年生宿根草本作物,為提供每年側芽及開花所需充足養分,可於定植前施用腐熟有機肥作為堆肥,用量依土壤肥力程度不同,每公頃施用10~12 噸,於整地時充分拌入土中。氮、磷、鉀三要素推薦用量,分別為氮素120 kg/ha,磷酐100 kg/ha,氧化鉀90kg/ha,分別於1、3及7月分三次施用。
(三) 水分管理
金針菜具有肥大之肉質根系,耐旱不耐淹水。因此在水分管理上,可於田間表土乾燥時再行充份灌溉供水即可。平日水分管理需注意維持良好排水,避免水分過多容易導致根系腐爛死亡。
(四) 植株更新
金針菜種植6-7年以上時,因長年分蘖增生,植株新舊短縮莖簇擁生長而突出土面,造成養分吸收及生育困難,應予以更新種植,以提高品質及產量。
(五) 病害管理
“臺東7號”對金針之主要真菌性病害「銹病」及「褐斑病」均屬中抗(MR)等級,其抗性表現較“臺東6號”弱。春季3至4月及5月多雨時,為銹病發生高峰期,罹病情形明顯,須進行適當防治;4月後的高溫期則為褐斑病發生高峰期。
銹病防治以33%鋅錳乃浦(Mancozeb)水懸劑稀釋500倍,進行全株葉面噴施防治。發病初期開始施藥一次,每隔半個月再施藥一次,連續四至六次。採收前15天應停止用藥。褐斑病防治可採用田間綜合管理預防。栽培期間應避免偏施氮肥,並使用餌劑防治田間蛞蝓及蝸牛,減少因葉片受傷而感病。詳細防治方式請參考植物保護手冊。
四、 結語
金針菜“臺東7號”為目前栽培品種中,唯一能製成色澤橙黃之無硫金針乾製品品種,具有料理後湯色澄清不變黑的特性,相當討喜。因品種生育特性及病害抗性與現行主要栽培品種差異大,倘農民依循傳統栽培“本地種”及“臺東6號”的方法來管理,恐無法發揮此品種豐產特性,甚至影響後續加工品質。本場針對“臺東7號”品種特性,於栽培環境、田間管理及病害防治已建立完善栽培技術,期能提升國產乾金針原料品質及金針菜產業競爭力。
(文‧圖/薛銘童、蘇炳鐸、游滄洲、許嘉錦)
【請點選下列附件 取得PFD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