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魚在分類上屬於鱸形目 (Perciformes)、鮨科 (Serranidae)、石斑魚屬 (Epinephelus)的魚類。分布於全球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種類繁多,全世界約15屬100種左右。在外觀上一般來說都是稍微側扁,然後成紡錘形或者是橢圓形,體上有覆蓋著細小圓鱗,頭部較大亦被有鱗片。體側具有單一條側線並呈彎曲形的弧線,口部極大且呈現平裂狀或稍微傾斜狀,上頷骨能自由活動並可稍微的向前伸出,用來將食物吸入口部,同時具有輔助用的上頷骨。上下兩頷前端有很尖利的圓錐狀尖牙,而位於兩側的牙齒較細,有些向內側斜向生長,內側的犁骨和顎骨都生有絨毛狀細牙,而舌頭部份則呈平滑無細齒。前鰓蓋骨邊緣具有鋸齒狀的突起,有些則較為平滑,鰓蓋骨具有2-3根扁平棘刺。尾鰭形狀呈圓形、截平形或凹入形。胸鰭呈圓形或三角形,無硬棘 (邵,2023)。
在臺灣,於沿近海及澎湖海域皆有石斑魚的蹤跡,石斑魚天性喜歡棲息於岩礁區、海底洞穴或珊瑚礁等能隱蔽的地方,也常常在河囗以及沿岸礁岩處發現。其中老鼠斑 (Epinephelus altivelis)、瑪拉巴石斑 (E. malabaricus)、點帶石斑 (E. coioides)、鞍帶石斑 (E. lanceolatus)、棕點石斑 (E. fuscoguttatus)、褐石斑 (E. bruneus)及藍身大斑石斑 (E. tukula)等皆為高經濟海水魚。
石斑魚屬廣鹽性魚類,鹽度適應範圍在11-41 psu,最適水溫約22-28℃,因具有高經濟價值、對環境適應力高、某些種類成長快速,而成為臺灣重要的海水養殖魚類。臺灣目前大宗的養殖種類為鞍帶石斑與棕點石斑的雜交種 (E. fuscoguttatus x E. lanceolatus),俗稱龍虎斑或珍珠龍膽,另外還有點帶石斑及鞍帶石斑。
臺灣於1982年起開始有業者與研究機關合作培育石斑魚苗,業者自香港引進石斑魚受精卵及剛孵化的仔魚,在水產試驗所東港分所 (今東港養殖研究中心)培育了300多尾魚苗。此後,民間養殖業者,自澎湖購入天然石斑魚之人工受精卵及剛孵化仔魚,在魚塭內成功培育了數百尾至數萬尾魚苗,開啟了臺灣石斑魚養殖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