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冬季,烏魚會隨著大陸沿岸流自北方向南洄游至較溫暖的海域產卵。約在冬至前後十天,會陸續到達台灣西部海域產卵後再逆流洄游至大陸沿岸。在20-30年前,烏魚大多會洄游至紅毛港到枋寮之間的海域,烏魚仍是以零星狀態洄游,一直到平埔厝、枋寮、獅頭山一帶的外海。
由於烏魚群游時好動,容易受驚擾而四處亂竄,在東北季風強大吹動下,有躍出水面跳躍前進之特性。倘若烏魚洄游至臺灣西南沿海時,無風時,會遇到烏魚「結柱」的情形,由於烏魚魚群在海面下集結洄游,魚群非常密集又不斷上下迴旋,從海洋側面看起來好像呈圓柱狀,這就是「結柱」現象。而海面往往會因烏魚快速滾旋而形成水霧,烏魚「結柱」時,魚群萬頭鑽動,上層的魚下不去,下層的魚拼命往上層擠撐,致使上層的烏魚無法下沉,長時間受炙熱陽光的照射,而被曬焦死亡。
過去數十年前,遇到烏魚結柱時,曾經有漁民在竹筏上用鏢槍射到四百多尾烏魚。而在巾著網發展以前,因捕魚技術不發達,漁網材料缺乏堅韌,此時若想用漁網去捕捉,會被大量的烏魚群掀起或撐破漁網,反而得不償失。
此外,海豚是烏魚的掠食者,當海豚靠近烏魚群時,烏魚無處躲藏,會爭先恐後逃竄;但海豚最怕漁網,只要見到漁網就不敢靠近,當漁民此時下網,便會有豐碩的漁獲。曾經有紀錄,從傍晚放網至隔天天未亮前,總共捕獲數萬尾烏魚。
由於產卵前的烏魚因為需要繁衍後代,會攝取較多的營養,其肉質最為肥美、魚卵與魚鰾尤其飽滿、品質較佳;而烏魚含卵的卵巢製成烏魚子後極具經濟價值,故漁民也將這段冬至前後十天的烏魚汛期稱為「黃金季節」。
資料來源
《紅毛港文化園區-文化故事-烏魚的故事》
《漁業智庫》http://www.aptcm.com/FISH/km.nsf/ByUNID/E1C36B33777803C248256F6B001F0DAE?opendocument
劉振鄉(1991)。鯔科魚類的生物學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台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