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生態系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之ㄧ,提到珊瑚礁,最先印入腦海中的是在熱帶的淺海裡,孕育著一些色彩繽紛的寶藏,ㄧ群美麗的熱帶魚穿梭在色彩繽紛亮麗的背景中,而背景就是由像石頭般不動卻又有柔軟觸手隨海流搖曳的珊瑚所組成。所以珊瑚是動物嗎?由他的外觀實在很難認同呢!!
最早有關珊瑚的記載 : 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珊瑚列入金石部、玉類,把珊瑚當成礦物。《台灣通志》言及台灣的物產時,也提到珊瑚:「珊瑚樹,海中有一種土珊瑚,在水中見淡紅色,出水則白而枯槁,並無紅潤之色;且極鬆脆,久則碎折,亦海樹之屬耳。」把珊瑚當成植物。由於珊瑚擁有像植物的外型,樹枝狀的骨骼,因此常被當作植物。而國外早期稱珊瑚為〝zoophytes〞,意指像動物的植物。到了18世紀,1723年,一位法國的醫師斐松尼,經由生物學的實驗與觀察研究發現,才承認珊瑚蟲的軟體部分是動物性的,但仍堅持骨骼部分是植物性的,因此將珊瑚分類為動物兼植物的「蟲植體」。19世紀末,經由生物解剖學、胚胎學的發展,才發現珊瑚的骨骼是由珊瑚蟲分泌而成,因此才確定珊瑚是一種像植物的動物。的確,至今大部分的人們仍無法感受珊瑚如其他會奔跑的動物般,是有生命的個體(墾丁國家公園-珊瑚之美)。
珊瑚泛指分類學上分類為刺絲胞動物門 (Cnidaria) 珊瑚蟲綱 (Anthozoa) 的海生無脊椎動物。我們平常在藝品店裡所看到的珊瑚,往往只是珊瑚的骨骼,那是沒有生命的部份;珊瑚有生命的部份是珊瑚蟲,並以珊瑚蟲 (coral polyp) 為基本單位,行群體生活,雖然它們是動物,但通常行固著性生活,僅少數能移動身體,珊瑚蟲的外形像一朵花,在頂端具有開口,口的周圍被觸手圍繞,只有觸手可以伸縮自如,藉以捕捉食物,內部則是一個囊狀的消化腔,腔內通常被隔膜分隔,以增加消化和吸收的面積,是一種構造簡單的生命體,沒有專司循環、呼吸和排泄的器官,物質的運輸主要靠膠質體液的擴散作用進行,數個珊瑚蟲聯合在一起就構成群體(圖2)。珊瑚蟲呼吸時,水中的氧氣可直接擴散到身體細胞,不需其他輔助器官;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也直接擴散到環境中,珊瑚蟲沒有心臟,因此養分的運輸須靠體液的流動,體內遍佈神經網絡,但無中樞神經,外的刺激都必須透過網狀神經的聯繫,使珊瑚蟲能收收縮全身並躲入硬骨骼體內,靠伸出的觸手來補食浮游生物,因此,珊瑚就像所有動物一樣,可以靠攝食獲取養分。
(圖3.各種珊瑚蟲伸展型態)
另外,大多數的珊瑚還與藻類共生,讓可以行光合作用的藻類居住在身體組織裡面,共生藻(symbiodinium)屬於單細胞渦鞭藻類,在自由生活的狀態下,每個共生藻有兩條鞭毛,當共生藻進入珊瑚的內皮層細胞後,就會失去鞭毛,變為卵圓形。珊瑚蟲的代謝過程會排放二氧化碳以及氮、磷等元素,作為共生藻光合作用與生存所需的物質,而藻類光合作用的過程則會釋放出氧氣,並且將二氧化碳轉變成有機物,再傳送給珊瑚利用,有利珊瑚蟲的呼吸作用與生長。因此,大多數珊瑚的主要營養來源,都來自體內的共生藻,有些種類甚至高達95%以上的營養都靠共生藻提供,是一種互利共生的生存模式( 沖繩科學技術院大學) 。
因此,珊瑚體其實是植物和動物組織的總和,藻類的總量甚至比珊瑚來的多。 除了取得養分之外,共生的關係還可排出代謝產生的廢物及促進鈣化(分泌碳酸鈣以形成礁石)的效率,甚至可以幫助回收磷和氮等養分。
參考資料 :
何立德、王鑫編著。戴昌鳳珊瑚生態圖片解說。(2002) 台灣的珊瑚礁。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