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同類相食?
在魚類學中,魚類的同類相食又稱為殘食(cannibalism)指的是同種個體之間的掠食行為(intraspecific predation),即較大的個體捕食同類較小個體的行為。若只是攻擊而未吞食,則僅屬於爭鬥行為(agonistic behavior),而若攝食的對象已死亡,則屬於腐食(scavenging)。研究顯示,殘食現象在自然界並不罕見,且多發生於魚類的早期生活階段,如卵、仔魚或稚魚時期。
石斑魚苗的殘食特性
點帶石斑魚苗開始出現殘食行為的時間大約在體長 16 mm左右,但發生頻率最高的階段則是變態後、體長約 25 mm(俗稱「收翅」階段)。這種行為會持續至魚苗約 5 cm左右。在殘食過程中,攻擊者通常會從頭部咬住並將獵物吞食。若攻擊者的口寬(MW)小於獵物的體高(BD),吞食可能會失敗,導致雙方皆死亡。因此,透過測量魚苗的口寬與體高,可以推估出殘食發生的體長比例。研究顯示,殘食者的體長只要比獵物大約 30%,就有足夠的能力將其吞噬。
如何降低石斑魚苗的殘食?
影響魚苗殘食的因素主要可分為環境因子與遺傳因子兩大類。
- 環境因素:
	- 餵食策略:增加餵食頻率(每日 3–4 次)可有效降低殘食率
- 養殖密度:雖然密度增加可能提高殘食風險,但影響程度不顯著
- 遮蔽物:部分研究認為提供遮蔽物可減少殘食,但效果尚不確定
- 光照影響:研究發現,黑暗環境下殘食率較高
 
- 遺傳因素:
	- 體型差異:魚苗成長速度不同會造成體型差異,較大的個體容易攻擊較小的個體,因此定期分級(routine grading)是最有效的防範方法之一
- 生理調控:科學家發現,血清動素(serotonin)可抑制攻擊行為,而其前驅物色胺酸(tryptophan)可透過飼料補充。研究顯示,餵食含色胺酸的飼料可降低石斑魚苗的殘食率,但同時可能影響生長速度,仍需進一步研究
 
石斑魚的種苗培育是養殖產業發展的基礎,而降低石斑魚苗的殘食率,對提升育成率至關重要。透過科學管理、合理餵食與分級操作,可以有效減少魚苗的死亡,進而提高石斑魚養殖的效益。

圖. 透過特定網目的篩網將體型不同的石斑魚苗篩分開,有助於避免同類相食
附件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0%
											
											
												我喜歡:0%
											
											
												很實用:100%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小凱(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14/08/09
											感謝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