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適覓食理論(optimal foraging theory),動物會選擇能量消耗最少、獲得最多營養的獵物。因此,石斑魚苗通常會攻擊比自己小的同類,以減少捕食的體力消耗。而當魚苗的體型逐漸拉開差距時,體型較小的個體就成為被優先攻擊的對象。
殘食如何影響魚群分布?
研究發現,石斑魚苗的體長頻度分布(也就是魚群內各種體型個體的比例)會隨時間變化。剛開始時,魚苗的體型差異較小,分布較平均;但隨著時間推移,較小的個體逐漸被殘食,剩下來的魚群則以中、大型個體為主,形成雙峰分布(也就是大魚和中型魚的數量較多,小魚則越來越少)。
當魚群的最大體長與最小體長的比例超過 1.3 倍時,殘食行為開始頻繁發生。當這個比例增加到 1.69 倍時,殘食率會急劇上升。但隨著魚苗變大,逃脫能力增強,被吞食的風險反而降低,因此殘食率會逐漸趨緩。
在石斑魚苗的生長過程中,殘食不僅是生存競爭的結果,也影響了魚群的組成。雖然從自然選擇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篩選機制」,讓成長較快的個體存活,但對養殖業來說,過高的殘食率會造成魚苗大量損失。因此,透過適當的管理,可以減少魚苗之間的自相殘殺,提升養殖成功率,確保每尾石斑魚都能順利成長。

圖. 減少魚苗之間的自相殘殺,可提升養殖成功率,確保每尾石斑魚都能順利成長
附件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0%
											
											
												我喜歡:0%
											
											
												很實用:100%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小凱(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14/08/09
											感謝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