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苗疫病
(Phytophthora blight of tomato)
病原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病原生態:
台灣由於高溫多濕,冬季又乏低溫來降低病原菌之密度,疫病之發生一般十分猖獗。番茄疫病於適溫高濕(20-25℃,相對濕度90%以上時)之環境適合發生,全年均可發病,但以降雨頻繁之夏秋時節發病較嚴重,可能於短期內造成植株大量死亡。潮濕的環境有助於疫病菌胞囊與游走子的形成與傳播。與其他土壤傳播性病害不同,疫病之病勢進展往往是爆發性的,只要有感病之寄主、適合之發病環境、與少量之初次感染源,病害即一發不可收拾。疫病之發生受環境因子中『水分』之影響最大,病害一旦發生,病菌在十數小時內就可產生大量胞囊,釋放幾游走子。病原菌如果因而侵入植株,誘發病害,只要兩三天就可出現病斑,再產生胞囊,循環不已。因此,疫病菌之病害史(disease
cycle)需時極短,只需3-5天,病害傳播蔓延極為快速。
本菌之寄主範圍包括辣椒、甜椒、番茄、茄子、瓜類、康乃馨、滿天星、大理花、荖花等。辣椒、甜椒疫病菌之初次感染源可能來自1.灌溉流水中之遊走子。2.幼苗帶菌。3.土壤及前期作植物之殘體中之病菌。疫病菌平常靠菌絲或厚膜胞子存活於土壤、或其他相鄰田園之寄主植物上,等降雨過久或灌溉過於頻繁時,導致土壤濕度飽和,誘發病菌產生胞囊及游走子。游走子可在水中游泳,或藉灌溉流水、或靠風雨吹送至遙遠之田園,侵入感染,誘發病害。
番茄疫病與番茄晚疫病之發病時期略異,但偶而亦會重疊。疫病全年均可發生。由於晚疫病菌不耐高溫,喜濕冷氣候,平地晚疫病多發生於每年冬季12月至翌春4月,高山晚疫病多發生於夏季降雨較多時。
病徵:
番茄全株各部位均可被感染而誘發病害,且以幼苗期最為感病。
幼苗病徵: |
葉片、莖、莖基部或根部組織出現水浸狀,莖基部略微凹陷,病斑向上、下蔓延,罹病株葉片下垂,數日後,全株枯萎、倒伏。幼苗常呈整區發病情形,蔓延十分迅速。 |
果實病徵: |
果實表皮,浮現褐色水浸狀塊斑,數日後,病斑迅速擴展成大型圓斑,可佈滿整個果實,果實表面略微凹凸不平,病斑上略微出現白色霉狀物,病菌並向果實內部蔓延,切開後可見果肉褐化,但腐敗組織仍保有相當彈性,並不被軟化水解。 |
莖葉病徵: |
染病處初現水浸狀斑點,而後病斑迅速擴展且呈暗綠褐色,葉片腐敗,莖部染病部位以上組織枯萎、下垂。葉部病徵:被感染之葉片,在葉片背面初現綠褐色水浸狀圓形斑點,環境合適時,病斑迅速擴大,1-2天後直徑可達2-3公分,葉片最後枯死。 |
番茄疫病與番茄晚疫病之病徵有時十分相似,尤其果實上之病徵不易區別,有時兩者亦會複合感染。但疫病病班上出現白粉之情形不若晚疫病普遍。
感病株自莖部中央部位,褐化皺縮折腰折,莖內呈中空,有白色黴狀物,受害植株不易成活。
防治方法:
一、 |
勿自病田採種。 |
二、 |
育苗用土壤、介質、盆缽、器材不可帶菌,栽培場所宜有防雨設。 |
三、 |
勿在前期作(包括P.
capsici之其他寄主作物)感染疫病的田地上連作番茄。選擇水稻後作田栽培較佳,亦可降低多種其他土壤病害。 |
四、 |
番茄田宜作高畦。 |
五、 |
注意灌溉水,其水源流經處不可有病田。 |
六、 |
可定期噴布1000
ppm(約稀釋1000倍)或根部灌注2000 ppm(約稀釋500倍)之亞磷酸2-3次,每七天一次,有良好之預防效果。使用時,亞磷酸須當天配製,並須以等重之氫氧化鉀中和酸性。
(安寶貞提供) |
七、 |
藥劑防治: |
|
藥劑名稱 |
每平方公尺
每次施量 |
稀釋
倍數 |
施藥方法 |
注意事項 |
35%依得利可濕性粉劑 |
1.3公克 |
3,000 |
1.
播種前1~2天灌藥,若發病時每10天罐藥一次。
2.
以灌水器均勻淋灌於苗床土壤。 |
1.
濃度提高會發生藥害。
2. 需有防雨設備。
3.
本病僅為害幼。苗,高溫多預雨時易發生。
4. 限幼苗期使用。 |
25%依得利乳劑 |
2.7公撮 |
1,500 |
|
|
(1998植保手冊第170頁) |
八、 |
移植後隔天,立即噴施35%依賴得(地特菌)可濕性粉劑2000倍水溶液於植株基部15公分處與植穴周圍,通常做畦以35公分高畦為佳,如此可以利於排水及通氣。 |
|
|
|
|
|
莖部病徵 |
|
番茄幼苗疫病縊縮病徵 |
(王添成,1988,台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彩色圖鑑第37) |
|
(陳文雄、鄭安秀、王添成,1997,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果6) |
|
|
|
番茄幼苗疫病腰折狀病徵 |
|
病徵 |
(陳文雄、鄭安秀、王添成,1997,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果6) |
|
(安寶貞提供) |
|
|
|
幼苗疫病病徵 |
|
|
【灰色字體】:(陳正次,番茄病蟲害與生理障礙的防治
,P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