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粉病   
                      (Powdery mildew) 病原菌:Oidium   
                      sp. (無性世代)Sphaerotheca fuliginea;S. fusca   
                      (有性世代)\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76頁。台中。229頁。) 
					病原生態:本病主要發生於春秋冷涼季節,最適發病溫度為20~26℃。尤其白天乾熱夜晚冷涼的條件下,有助病菌產生大量分生孢子,於短時間內造成病害流行。
 
					
					(張清安、張德前。1999。豆菜類-長豇豆。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5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病徵:發生於葉片與枝條等部位,主要在葉表面產生白色粉狀物,類似麵粉而得名。發病初期呈點狀散佈於葉面,慢慢變成灰白色粉狀,爾後病斑逐漸擴大連結。發病後期黃化甚至脫落,加速植株衰老。
 
					
					(張清安、張德前。1999。豆菜類-長豇豆。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5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防治方法: 
						
							| 
							
							
							藥劑名稱 | 
							
							
							每公頃每次施藥量 | 
							
							
							稀釋倍數(倍)
 | 
							
							
							施藥方法 | 
							
							
							注意事項 |  
							| 
							
							5%三泰隆可濕性粉劑 
							
							(Triadimenol) | 
							
							0.5公斤 | 
							
							2,000 | 
							
							發病初期開始噴藥,以後每隔10天再施藥一次,連續三次。 | 
							
							採收前3天停止施藥。 |  
							| 
							
							10.5%平克座乳劑 
							
							(Penconazole) | 
							
							0.25公升 | 
							
							4,000 | 
							
							發病初期開始噴藥,以後每隔10天再噴藥一次,連續三次。 | 
							
							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此藥劑為限制登記使用農藥,申請擴大作物範圍時應予評估。 |  
							| 
							
							24.9%待克利乳劑 
							
							(Difenoconazole) | 
							
							0.33公升 | 
							
							3,000 | 
							
							發病初期開始噴藥,以後每隔10天再噴藥一次,連續三次。 | 
							
							1.採收前3天停止施藥。 
							
							2.對水生物劇毒。 |  
							|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76-77頁。台中。229頁。) |    
                        
                          
                            |  |  |  |  
                            | 白粉病葉部病徵 |  |  |  
                            | (張清安、張德前,1997,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