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型態中的人們約有80-90%的時間待在建築物裡,在密閉狹小的室內空間中,常充斥著隱形的空氣汙染物,可能導致搔癢、咳嗽或疲倦等惱人的小毛病,產生類似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的症狀。環保署空保處指出,室內空氣品質不佳的來源大致有對外門窗的落塵、人類活動密度高處產生二氧化碳、裝潢材料、電腦與印表機等電子產品釋放甲醛、苯類與臭氧,浴廁排泄物的氨等,若能擺放適當的植物,一週內便可能讓二氧化碳濃度降低10-17%、甲醛濃度降低26-47%及落塵減少23-43%,是最自然環保的淨化室內空氣方法。
<依空氣淨化功能分類>
1.吸附落塵及懸浮微粒:
直徑大於10 μm的落塵顆粒,由於顆粒較大易沈降,即便吸入鼻腔,多可藉由鼻毛、呼吸道之纖毛與黏液的阻擋與排出。顆粒直徑小於10 μm 的可吸入懸浮微粒,室外主要來源為營建及道路揚塵、工業排放、車輛排放及露天燃燒等,而塵蟎與二手菸則為室內懸浮微粒之主要來源,此些PM10懸浮微粒能在大氣中長時間漂浮,甚至吸附有毒物質,吸入人體後可能聚積於肺泡及較末端的細支氣管內,對健康造成危害。
研究指出,植物葉片能有效吸附大量塵埃,效果可區分為停著、附著和黏著三種。「停著」是指塵埃暫時沉降於葉面上,經外力或風吹隨即飛走,通常發生於葉片光滑之植物上。「附著」是指塵埃落於葉面,固著於氣孔或絨毛上,需較大的風或雨方可帶走,通常發生於葉表粗糙有絨毛的植物。「黏著」是指塵埃受到葉面的黏性物質所黏附,通常為枝葉能分泌樹脂黏液者。
依據臺灣大學園藝學系葉德銘教授研究室之研究成果指出,市售常見50種室內植物中以非洲菫、鐵十字秋海棠、皺葉椒草、大岩桐、薜荔、嫣紅蔓、白網紋草、麗格秋海棠、長壽花、盆菊、馬拉巴栗、波士頓腎蕨、蝦蟆秋海棠、鐵線蕨、彩虹朱蕉及金脈單藥花等植物之滯塵效果為佳。
歸納而言,葉表構造粗糙甚至生有絨毛之植物,每單位葉面積可截留較多之落塵量。而為維持良好的滯塵效果,每隔1-2週應擦拭或清洗葉片,去除其上之塵埃,還給植株原有色澤。
2.移除二氧化碳: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隨人類活動頻繁而逐年增加,現今約為400 ppm,而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2年 11 月公告之「室內空氣品質標準」,室內二氧化碳濃度標準為1,000 ppm。
室內空間裡,若無充足的通風窗或足夠的空調換氣率,容易因高密度的人類活動累積二氧化碳濃度。二氧化碳濃度超標時,易產生疲倦、反應減退、嗜睡等症狀,降低學習與工作效率,濃度過高時甚至能麻痺呼吸中樞。
葉德銘教授研究顯示,在40μmolm-2s-1光強度的臨窗明亮環境下,以印度橡膠樹、龜背芋、波士頓腎蕨、非洲菫、聖誕紅、非洲菊、心葉蔓綠絨、嫣紅蔓、盆菊、白鶴芋、黑葉觀音蓮、袖珍椰子、繡球花、馬拉巴栗及西洋杜鵑等,在二氧化碳濃度0-1200 ppm範圍內最大淨光合作用速率超過1.75 mmol CO2 m-2 s-1,移除二氧化碳的能力極佳。
3.減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hemicals, VOCs):
室內空間可能散佈超過300 種,甚至超過500種,來自於建築材料、傢俱、地毯、窗簾、清潔劑、黏合劑、芳香劑、化妝品等所產生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包含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氯仿、二氯苯、三氯乙烯及苯乙烯等。其中許多具有毒性的,短期接觸會刺激眼睛及呼吸系統;長期則影響腎臟及肝臟健康,甚至引發癌症或生育障礙。例如:甲醛、苯及三氯乙烯等。
「室內空氣品質標準」明訂室內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包含:十二種揮發性有機物之總和)的標準值為0.56 ppm。
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擺放盆栽可有效減少室內累積的多種VOCs,而效果與植物種類、時間、光度、污染物種類皆有相關。葉片吸收甲醛後,經由體內酵素代謝作用,將甲醛轉為胺基酸、醣類及有機酸,並運移至莖或根部貯存,且光照下植物吸收甲醛的能力為黑暗中的五倍。
研究顯示波士頓腎蕨、盆菊、非洲菊、印度橡膠樹、長春藤、白鶴芋、澳洲鴨腳木、白斑垂榕、中斑香龍血樹、檸檬千年木、噴雪黛粉葉、中斑吊蘭、彩虹竹蕉及西洋杜鵑等室內植物吸收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能力極佳。
<依擺放場域分類>
一般而言,仙人掌等多肉植物喜好全日照環境。南洋杉、變葉木、棕櫚類、天堂鳥、美人蕉、朱蕉、榕樹類、鴨腳木、虎尾蘭、鵝掌藤、絨葉鳳梨、積水鳳梨及羅漢松喜好半日照至全日照環境。孔雀木、綠珊瑚、彩葉芋、竹芋、網紋草、觀音蓮、鴨跖草類、冷水花、文竹、椒草、馬拉巴栗、美鐵芋、竹蕉類及大部分蘭花喜好半日照環境。蕨類、粗肋草、黛粉葉、合果芋、白鶴芋、黃金葛、蔓綠絨及長春藤則為耐陰植物。
1.陰暗場域:距離窗戶超過3 m處之玄關、客廳、房間、廁所等場域之陰暗處。
適合喜陰濕植物及喜半日照植物:如粗肋草中大型規格可做室內隔間用,如鳥巢蕨、袖珍椰子在黑暗中仍可生長、極耐陰,酒瓶蘭能適應陰暗環境,銀脈鳳尾蕨則需定期移至日照充足處。其他如蔓綠絨、黃金葛、毬蘭、合果芋、秋海棠、文竹、冷水花、卷柏、蛤蟆草、山蘇等。
2.明亮無直射光場域:室內距離窗戶1-3 m處。
適合喜半日照植物:如雞心藤、長春藤、竹芋、鈕扣藤、鐵線蕨、波士頓蕨、百萬心、串錢藤、彈簧草、綠珊瑚、椒草、美鐵芋、海南菜豆、翡翠木、馬拉巴栗、福祿桐、瓊崖海棠、書帶木、斑葉絡石、黃金絡石等。
3.部分直射光場域:中庭、陽台、窗台等部分遮陰處。
適合喜半日照植物或喜全日照植物:如薜荔、虎尾蘭、天堂鳥、鵝掌藤、香龍血樹、百合竹、羅漢松、琴葉榕、圓葉刺軸櫚等。
4.日光充足場所:戶外、屋頂、中庭、南向陽台/窗台等低度遮陰處。
適合喜全日照植物:如鴨腳木、旅人蕉、變葉木等。
<室內觀葉植物之養護管理>
1.光度:應依據植物屬性擺置適合場域,若需改變擺置位置,以逐步馴化為宜。
2.空氣相對溼度:大多室內觀葉植物喜好溼潤空氣,尤其在長期開放空調的場域,應注意維持空氣溼度。
3.水分:植物在生長旺盛期應多澆水,若植物進入休眠期或生長緩慢時,澆水次數和澆水量要減少。可以手指觸摸栽培土壤/介質表面下約2-3 cm處,感覺溼潤度,或是手持花盆感覺重量,以判斷澆水時機。
4.營養:種植於無土介質的觀葉植物,1個月可施用緩效性肥料一次,每公升栽培介質施放4-6公克緩效性肥料,以滿足生長所需。但如果購買回來的觀葉植物,觀賞期間生長緩慢,沒有新葉長出,則2個月施一次緩效性肥料即可。
5.病蟲害防治:應盡可能提供植株空氣流通的環境。當發生病害時,初期即應摘除罹病葉片,嚴重時應予以隔離或丟棄。當發生蟲害時,可徒手除去(如鱗翅目幼蟲)或舊牙刷等器具刮除(如粉介殼蟲、蚜蟲等),嚴重時亦應予以隔離或丟棄。
6.換盆或分株:大型觀葉植物每1-2年需移植至較大盆器或分株繁殖,藉此去除部分老根,更新栽培介質。小型觀葉植物可於生長旺盛期移植換盆。
備註:部分內容參考自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編印之「50種淨化室內空氣之植物-應用及管理手冊」